英文名称 :persistent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 of infancy
中文别名 :家族性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细胞增生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是β细胞胰岛素分泌调节紊乱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称为婴幼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PHHI)或家族性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细胞增生(familial hyperinsulinism of pancreatic nesidioblastosis),是婴幼儿低血糖症的较常见病因。目前已知,至少有7个基因(ABCC8、KCNJ11、GCK、GLUD1、HNF4A、HADH和SLC16A1)突变可引起PHHI,大约占全部PHHI病例的50%。在组织学上,PHHI分为弥漫性、局灶性和非典型性β细胞增生。弥漫性增生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而局灶性为散发性发病;前者需要行胰腺近全切除术,而后者仅需局部切除即可。
PHHI是婴幼儿持续性低血糖最常见原因,是病因各异的一大类遗传性疾病,呈现散发或家族聚集现象,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
影响胰岛素β细胞分泌的基因突变可造成其过度分泌胰岛素,引发低血糖。胰岛β细胞膜电位的维持依赖Na+-K+-ATP酶和保持开放的ATP敏感的K通道(KATP)。KATP由2个亚单位构成,即磺脲类药物受体1(SUR1)和内向整合钾通道6.2(Kir6.2)。该通道的关闭造成细胞膜去极化,引发Ca2+通道的开放,Ca2+内流可促使胰岛素释放。KATP的开闭还与细胞内ATP/ADP比值有关,ATP/ADP比值增加可促进KATP关闭,引起胰岛素分泌。任何造成KATP通道关闭的因素均可导致胰岛素的过度分泌。
目前已鉴定出与PHHI相关的数种基因突变影响KATP的开放。包括SUR1基因、Kir6.2基因、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短链3-羟酰-辅酶A脱氢酶(SCHAD)基因、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等。
1)一般治疗:包括口服或输注葡萄糖,具体按前述持续性低血糖治疗方案进行。可配合生玉米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增加进食频率。对HI/HA患儿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尤其是限制亮氨酸含量<200mg/餐,可有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药物治疗:①首选二氮嗪:起始剂量10~20mg/(kg·d),分2~3次口服,逐渐减至能控制血糖的最低剂量。常与氢氯噻嗪配合使用,7~10mg/(kg·d),分2次服。二者都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SUR1受体,使KATP保持开放,并可减轻二氮嗪的水钠潴留作用。治疗有效指征:在停用药物和静脉葡萄糖5天后,正常喂养下,空腹、餐前和餐后血糖均>3mmol/L。GCK和GDH基因突变对二氮嗪治疗反映较好。二氮嗪主要副作用是多毛、水钠潴留和低血压等。②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起始剂量2~5μg/(kg·d),分为3~4次皮下注射,最大剂量20μg/(kg·d)。由于其易导致快速耐药性,故只适合短期应用。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泻、胆石症等。③胰升糖素联合生长抑素可用于一线药物治疗失败的患儿。另文献屡有硝苯地平成功控制血糖的病例报告。
3)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需采用胰腺大部切除治疗,术前或术中确定病理类型为局限型或弥漫型对决定手术方式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