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drug abuse

概述

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指在一种已知的社会背景中偏离了社会常规与医疗允许情况下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使用药物,并非在不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后果下不恰当乃至错误使用一些药品的特殊情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定义的药物滥用是指持续和偶尔过量用药,这种用药与公认的医疗实践不一致或无关。以下解释可以帮助理解药物滥用的概念:(1)不论是药品类型、还是用药方式和地点都是不合理的;(2)没有医生指导自行用药,且这种用药已超出了医疗范围和剂量标准;(3)使用者对该药不能自拔并有强迫性用药行为;(4)由于使用药物,往往导致精神和身体危害以及社会危害。

吸毒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药物滥用,即麻醉品滥用。医疗上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来解除疼痛是合情合理的,但为了达到解脱社会压力下的紧张情绪或图一时欣快感而使用这一药物,无疑是药物滥用。

过量用药(drug overuse)亦是药物滥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度使用某一药物而不考虑病情和疗程往往形成对这一药物的滥用。

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密不可分,药物的精神依赖性是构成药物滥用的必要药理学特性,它引起强迫性觅药和反复地用药,这种滥用行为又加重了依赖性状态;反之,由于滥用药物又 可导致耐受性和依赖性。二者之间因具体条件而互为因果。

病因学

1.社会性滥用:娱乐、好奇、无知、逆反、时髦、炫耀、被投毒、环境影响、负面生活事件等。

2.生物学因素:脑内啡肽作为脑的内源性阿片肽,与精神活性药物相似;成瘾脑通路即中脑边缘的多巴胺系统,阿片、兴奋剂、酒精、尼古丁和大麻均可作用于该系统;神经递质多巴胺、内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在药物成瘾中起着重要作用。

3.医源性滥用:由于国家对于麻醉品控制较严,现在医源性药物成瘾已不多见。

发病机制

1.吸毒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对毒品的“好奇心”

有资料表明,上海35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者占总数的50%以上。那么,是什么让青少年甘愿与毒品“亲密接触”,好奇无知是青少年接触“白色幽灵”的主因。青少年生理、心理都未完全成熟,与此同时,他们又乐于探索一切新鲜事物,再加上不了解吸食毒品的危害性,毒品便顺势打开了缺口。

2.青少年的吸毒与青少年阶段的社会、心理特征相关

青少年违禁药物的使用常常与其冒险行为相关,追求某种感觉如冲动、欣快等和满足欲望是促成初次使用药物的原因。Jessor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对使用违禁药物最敏感的青少年具有如下特征:具有自主性,对传统社会的目标缺乏兴趣,对社会有偏见,追求异常行为,很少获得家长支持,在朋友和家长期望之间缺乏兼容性,容易被朋友所影响和怂恿。此外应对压力、抑郁、焦虑、孤独和生活混乱也是青少年发生药物滥用的心理特质。

3.吸毒存在极强的心理、生理依赖性

(1)生理依赖性

亦称躯体依赖性,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例如吸毒者成瘾后,吸毒者必须在足够量的毒品维持下,才能保持生理的正常状态。一旦断药,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反应,医学上称之为戒断症状。吸毒者戒断症状的出现就是其生理依赖性的外在反应。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强烈的依赖性。用药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就必须定时用药,并且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品。

(2)心理依赖性

亦称精神依赖性,是指多次反复使用毒品后,使人产生的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这种心理上的欣快感觉,导致吸毒者形成对所吸食毒品的强烈渴求和连续不断吸食毒品的强烈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不断满足的心理活动。吸毒者成瘾后的“终生想毒”和戒毒后又复吸,就是其心理依赖性的内在反应。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精神依赖性往往难以消除。这是许多戒毒者复吸毒品的原因,也是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难题。

类型

1.依据毒品对人类中枢神经的作用分类

可分为:①中枢神经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放松作用,如鸦片、巴比妥类。②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睡眠减少、活动增加、血管收缩、抑制食欲等兴奋状态,如可卡因、苯丙胺类。③致幻剂:能使人产生幻觉,导致自我歪曲和思维分裂,如麦角酰二乙胺(LSD)、麦司卡林。④大麻类:小剂量时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高剂量以抑制作用为主,而且对免疫及心血管系统也有影响。⑤麻醉性镇痛剂:如哌替啶、阿片类。⑥挥发性有机溶剂:也具有抑制作用,如甲苯等。⑦烟草:同时具有兴奋和抑制作用,如香烟等。这种分类实质上就是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

2.依据毒品的自然属性分类

可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易产生生理依赖性的药品,如阿片类(吗啡、海洛因)、大麻类(北美大麻、印度大麻)、可卡因类(古柯叶、可卡因)等。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包括镇静催眠类(巴比妥类、甲喹酮、苯二氮卓类)、中枢兴奋剂(甲基苯丙胺)、致幻剂(LSD、色胺类)等。此种分类为目前国际禁毒公约的分类方法。

3.依据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分类

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阿片类流行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这些物质早已合成,只是在我国主要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在歌舞娱乐场所中流行。

4.根据毒品的来源分类

从毒品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和合成毒品三类。天然毒品是直接从毒品原植物中制取的毒品,如鸦片。半合成毒品是天然毒品与化学物质合成而得,如海洛因。合成毒品是完全用有机合成方法制成,如苯丙胺类兴奋药冰毒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我国《禁毒法》对吸毒人员治疗的规定

我国《禁毒法》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吸毒人员可以自行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禁毒法》强调:“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从现行法律法规来看,我国目前的戒毒治疗工作分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强制隔离戒毒三种类型。

2.对吸毒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为有效控制戒断症状、将患者保留在治疗程序中、防止复吸、对症处理。

(1)常用戒毒治疗药物

目前治疗毒品成瘾的药物主要是针对阿片类物质成瘾,针对其他毒品成瘾的药物很少。美沙酮: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控制和缓解阿片类药物的戒断症状,作用时间长和致欣快作用较弱,足剂量可降低患者的渴求感,临床上用于治疗阿片类物质成瘾的脱毒治疗和维持治疗。美沙酮替代治疗的原则是;逐日递减、先快后慢、只减不加、停药坚决。其首次剂量一般为20~40mg/d口服,原则上不超过60mg/d。如戒断症状控制不理想可酌情追加5~10mg口服。递减程序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一般在10~20日内停药。丁丙诺啡为μ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纳曲酮为μ阿片受体纯拮抗剂,可有效阻断阿片类物质的致欣快作用,有助于防止复吸。

(2)中药戒毒

中药戒毒具有悠久的历史,毒品进入人体后,损耗脾肾的阴气,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亏损,造成湿浊内生,全身各通路堵塞,进而阻塞心窍,完全损害大脑,所以吸毒症表现为全身各种功能全部失调。要达到戒毒的目的,就要调节阴阳、通心窍。中药类戒毒药以参附脱毒胶囊比较常用。

(3)脱毒治疗

脱毒指解除体内的毒性物质,通过躯体治疗来减轻由于突然停药导致的戒断症状,预防因突然停药导致的躯体损害。脱毒治疗可分为药物脱毒法、物理脱毒法(针灸、戒毒仪)、自然脱毒法(不应用任何药物和治疗手段,强制患者不吸毒,使戒断症状自行消失)。

脱毒治疗方法与时间的选择:应根据毒品的类型、纯度、使用方式、吸毒时间、吸毒量、戒断反应的轻重以及身体素质、既往用药史进行综合判断。

海洛因脱毒治疗如下:

1) 轻度依赖(<0.5g/d)、身体状况较好者:可选择中药脱毒、非替代药物脱毒、物理脱毒和自然脱毒,时间5~10天。

2) 中度依赖(0.5~1.0g/d)、身体状况较好者:可选择替代性药物脱毒、非替代药物脱毒、中药脱毒,时间10~15天。

3) 重度依赖(>1.0g/d)以及中度依赖、身体状况较差者:可选择替代性药物脱毒法,时间为15天以上。

(4)替代疗法

替代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利用与阿片类药物有相似药理作用的其他药物替代原使用药物,使患者能够较好地耐受戒断反应。替代治疗一般在14~21天内将替代药物逐渐减少,最后停用。目前常用的替代药物有美沙酮和丁丙诺卡。非替代疗法:应用中枢α2受体激动药来减轻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戒断症状。该类药物有可乐定和洛非西定,控制戒断症状作用比美沙酮和盐酸丁丙诺啡弱。

3.对患者的心理行为治疗

研究表明,吸毒和某些精神症状在很多病例中是并存的,这其中最常见的是重症抑郁、抑郁性神经症和焦虑症。

(1)海洛因厌恶治疗

从心理学的“习得理论”认为吸毒是一种长期的错误行为习惯和心理变异的行为障碍,可采用集物理、化学和语言为一体的“对抗性条件反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引起与患者错误行为习惯相对抗的反应,如厌恶、恶心、反感,从而使这些错误行为消退。该疗法是利用瞬间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引发的快感达到戒毒最终目的。

(2)社会关怀疗法

这是指在戒毒所中发挥吸毒者之间、吸毒者与心理健康者之间的相互良性影响,以克服心理障碍的疗法。吸毒者最怕被人歧视和冷落,戒毒时更需要社会的接纳和帮助。可成立友谊小组、协作组,或采取集体生活、工作等方式进行治疗。

(3)支持疗法

吸毒者对戒毒缺乏信心,因此在治疗时,要慎用批评,多肯定其戒毒成绩,并指出他们潜在的优点、特点、能力,以增加他们重新做人的信心。

(4)环境疗法

治疗吸毒的生理阶段只需要20%不到的工作量,心理戒毒阶段却要用4倍或更多的时间。治疗心理依赖是戒毒中重中之重。环境与交往及互动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不少吸毒者回归社会后,与吸毒者旧友接触就无法抗拒心理诱惑而复吸。可在戒毒者自愿的前提下,转移患者生活的城市是永久戒断的根本方法。如将患者迁居到相对平静的乡居山林,戒断毒瘾效果显著。

(5)军营疗法

一些心理治疗专家成功地实施过“封闭企业工作疗法”(又称军营疗法)。将患者在两年内安置在一个与外界相对没有直接沟通的工作环境,工作、休闲、生活规整,严格控制除睡眠以外的所有时间,形成生活的新的充实化和习惯化。这种戒断率高达98%。

3.对吸毒患者的家庭和社区干预

与戒毒者家庭及单位积极沟通,获得亲人与朋友的理解、关怀、支持和帮助,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戒毒人员彻底戒毒。家庭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内部的相互作用,使家庭发生有益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对患者个人和家庭整体起作用。特定的方法包括多维家庭治疗(MDFI)、短程家庭治疗(BSFT)、多系统治疗(MST)。

社区可通过宣传来加强高危人群的法律法规学习,提高心理素质。通过观看戒毒、禁毒录像,讲解有关法律法规,使其纠正对毒品的不良认知,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守法意识。

预防

1. 第一级预防是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普通公众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口号、招贴画等。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有关毒品和毒品危害的课堂教育。

2. 第二级预防为针对易感人群,主要是高危人群的预防。这种预防活动重在促进预防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抵制毒品的能力。

3. 第三级预防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毒品需求,是针对已经吸毒的人群而进行的,包括为吸毒者提供脱毒(戒毒治疗)、康复、重返社会、善后照顾等一系列的服务,以期减少吸毒人数,降低吸毒者对毒品的需求,预防吸毒的各种并发症。

作者
金星明
来源
中华临床药物学(上、下册),第1版,978-7-117-05445-X
预防医学,第1版,978-7-117-20424-8
上一篇:青少年健康的特殊问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