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儿童焦虑障碍
儿童焦虑障碍
概述

焦虑包括3种表现形式,即主观的焦虑体验(如注意力集中困难、恐惧、紧张、烦躁)、焦虑的外显行为(如变得不安、黏人、回避等)和焦虑的生理反应(如头痛、心跳快、胸闷、胃肠道不适等)。儿童焦虑障碍是一组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为主要体验,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的疾病。它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之一。

5~9岁时为想象的恐惧,他们常常对不存在的客体、非现实的情境产生害怕,如妖魔鬼怪等,害怕做噩梦、害怕动物。这一年龄的特点是脆弱和依赖。脆弱的基本特征加强了患儿不能独立地区别现实和想象的危险。孩子所信赖的大人能提供现实检验,并且保护孩子远离潜在的危险。因为对大人的双重依赖,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失去他们,害怕失去父母对他们的保护。

9~13岁的恐惧为具体的恐惧,他们害怕打雷、闪电等自然现象,害怕发生意外和伤害,害怕被他人骚扰等。这组的特点主要有两个相关的恐惧: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和对别人关注的广泛的警惕小心。这阶段的儿童害怕受到具体的身体损害、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或其他现实的危险降临到他们身上,对某些自我控制力缺乏的情境很害怕、紧张,例如封闭的空间、高空或被劫持。

13~17岁的恐惧为社交方面的恐惧。他们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和对别人作出判断,他们努力达到想象上的别人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会责备自己。他们担心不能达到父母、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期望,担心失去朋友、家庭。他们关注外貌、正确的行为,期望好成绩,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害怕自己的行为、外貌差强人意。

流行病学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诊断为分离性焦虑障碍,其患病率估计为2.8%~8%,特殊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患病率分别为10%和7%。广场恐怖症和惊恐障碍在儿童期的患病率较低,仅为1%或更低,而在青少年期则有较高的患病率,惊恐障碍为2%~3%,广场恐怖症为3%~4%。4.3%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在儿童期就出现焦虑症状,并且持续至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通过对患有焦虑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的3~4年随访研究发现,80%的患者的焦虑症状较最初的症状有所缓和。

首发的焦虑障碍常常是发现患有分离性焦虑障碍和一些特殊恐怖症(尤其是动物、打针和某种环境),大多数起病年龄都在儿童期,并早于12岁。社交恐怖症的首发年龄则在儿童期晚些时候和整个青春期。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和广泛性焦虑常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的晚些时候,然而有个别案例首次惊恐发作发生于12岁或更早。

 所有的焦虑障碍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性别的不同在儿童期就开始出现,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明显,到青少年期焦虑障碍患病率的男女比例达到2∶1到3∶1。在美国患有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的成人中,一半患者其首发症状起病于14岁。因此,大多数在成人中见到的焦虑障碍患者他们的疾病起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不同于惊恐发作,惊恐障碍的性别差异最早出现于14岁,但是在14~25岁之间明显增加。广场恐怖症在6岁开始女孩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在男孩中则较少出现。在10岁左右,特殊动物恐怖症就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比例约为3∶1。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抗抑郁药

(1)5-羟色胺选择性重摄取抑制剂(SSRIs):因其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已作为治疗儿童焦虑障碍靶症状的首选药物。它们在缓解焦虑、恐惧及抑郁情绪的治疗中都有较好的疗效。这类药物一般2周后开始起效。常用剂量:氟伏沙明,每日50~250mg;氟西汀,每日20mg;舍曲林,每日50mg;帕罗西汀,每日10~50mg。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等,不少患者出现一过性低钠血症,还存在头痛、运动性兴奋、嗜睡和镇静、入睡困难、流行性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口中异味、鼻部充血、疲倦、肌肉或关节疼痛、咽喉疼痛、咳嗽、皮肤瘙痒等。

(2)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如氯米帕明,剂量为25~75mg/d,可以分2次服用,亦可用多塞平25~100mg/d,一天2次。然而,TCAs有一些缺点,它的副作用多,包括口干、镇静作用、便秘、轻度头痛、体重增加和尿潴留,更严重的是TCAs具有心血管毒性,对心率和心律有影响,轻者出现心律不齐,重者可致猝死,因此使用药物前后要定期进行心电图、肝功能、血象检查,检测心、肝、肾等的情况,以免出现不可挽回的不良反应。若副反应严重,则要减量,或改换其他药物。

(3)SNRIs:SNRIs在儿童青少年中可用于中重度焦虑障碍、中度强迫症、抑郁症。FDA已经批准文拉法辛用于治疗成人广泛性焦虑障碍,国外有相应在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如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中使用文拉法辛的随机对照研究发表,并认为文拉法辛缓释剂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文拉法辛初始剂量为每日25mg,1周后适当调整剂量。

2.抗焦虑药

(1)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的苯二氮䓬类药物有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剂量因人而异,注意剂量不要大。如地西泮2.5mg,一日3次;阿普唑仑0.4mg,一日3次;艾司唑仑1mg,一日2次。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作用较好,对消除焦虑、改善情绪、配合心理治疗和调整环境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易产生药物依赖,且存在药物滥用的隐患,因此这类药物仅在需要尽快减轻焦虑症状时使用,持续使用的时间不要超过2周。由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容易形成耐受,需要长时间使用的可以适当换用不同的药物。这类药物的疗效基本相似,一旦患儿症状未减轻,就可以考虑停药。

(2)丁螺环酮:是新型抗焦虑剂阿扎哌隆类的典型代表,它具有部分性5-HT回收阻断作用,是5-HTIA受体的激动剂,通过与该受体的选择性结合而降低5-HT的活动,从而达到抗焦虑的效果。已证实丁螺环酮对于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具有确切疗效。用药2周即可出现明显效果,并能消除伴发的抑郁症状。不良反应小,患者易耐受,无镇静作用,无认知功能抑制,停药后无戒断反应,适用于不耐受抗抑郁药或对苯二氮䓬类药物有依赖者。常用剂量为每日5~20mg。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干、便秘、失眠、食欲减退等。偶有心电图T波轻度改变及肝功能异常。

二、心理治疗

首先医师必须熟悉所选用治疗方法的主要理论、具体操作步骤、临床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等。其次,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包括与家长的良好关系,得到患儿及家长的充分合作。治疗开始前要充分熟悉病史及患儿的症状,对与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也应充分掌握。开始治疗时应首先明确必须治疗的靶症状,选用的治疗方法,估计治疗的疗程及预期疗效等。心理治疗是治疗儿童焦虑障碍的重要手段,部分病例仅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不需服药即可治愈。

作者
郑毅
来源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第1版,978-7-117-17282-0
下一篇:分离性焦虑障碍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