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分娩性脑损伤
分娩性脑损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artal craniocerebral injuries

概述

由于胎儿及产道的生理或病理缺陷,如:胎头过大、异常胎位或产道的狭窄,在胎儿娩出过程中,常使胎头受到产道或助产器械的机械性外力挤压伤,引起新生儿分娩性颅脑损伤。分娩性脑损伤(partal craniocerebral injury)发生机制是:分娩过程中,胎儿在母体的子宫、腹肌和膈肌收缩产生的推动力下通过产道,如果遇到初产、急产和滞产,胎头在产道内受到强烈的机械性挤压,可造成颅脑的损伤,轻则因宫口的压迫,形成胎头局限性水肿,重则可因胎头的过度变形,造成脑组织挫裂伤或脑血管的撕裂,形成颅内血肿;加上难产时,使用助产器械(产钳或胎头吸引器)暴力牵引和挤压胎头,更增加了新生儿颅脑损伤的可能;新生儿宫内缺氧时,会使血管内皮的渗透性和脆性增加,也促进了脑血管破裂形成颅内血肿的可能。分娩性脑损伤可分为挫裂伤脑实质内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和小脑内出血等类型,以硬膜下出血最为多见,产伤所致的硬膜外出血罕见。

硬膜下出血

新生儿硬膜下出血多见于较大的足月儿,常因母体产道狭窄、胎头过大或胎位异常使胎头下降受阻,产道的阵发性挤压力或助产器械的暴力牵引,使胎头过度变形,造成大脑镰、小脑幕及其相关的引流桥静脉的撕裂,形成血液在硬膜下腔的积聚,产生局部脑受压症状。可分为幕上型和幕下型,幕上型多见于发育成熟的足月新生儿,主要是皮层表面的桥静脉的撕裂引起,出血多为双侧,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组织挫裂伤;幕下型多见于胎儿臀位娩出时,主要因小脑幕撕裂引起,好发部位是镰幕交界处,多有大脑深静脉系统(大脑大静脉和直窦)的损伤,出血量较多,可合并有出血性休克,症状较严重。

(一)临床表现

幕上出血量较少时,可无任何症状。出血较多时,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哭叫无力、精神淡漠;积血导致颅内压增高时,患儿可出现意识障碍、频繁呕吐、前囟张力增高、头围增大骨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血肿造成局部脑受压时,患儿可出现肢体的偏瘫、肌张力增高、面肌抽搐或阵发性痉挛;当血肿逐渐增大,形成脑疝时,患儿可出现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及呼吸节律不整、心率紊乱、血压下降等脑干功能衰竭的症状。幕下出血,通常临床症状较严重,生后早期即出现脑干受压的症状,患儿表现为持续性昏迷、角弓反张、呼吸及循环功能紊乱、四肢肌张力低下、瞳孔不等光反射消失;血肿压迫四脑室导致梗阻性脑积水时,可出现头围渐进性增大,囟门紧张等征像。

(二)诊断

生产史、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结合CT检查,可作出明确的诊断。CT检查可见硬膜下“新月形”等或高密度占位,范围较广,脑室系统和中线结构受压移位。对疑有幕上出血时,尚可作经前囟诊断性穿刺,突破硬膜后即抽出血性液体,则诊断基本明确。

(三)治疗和预后

对于幕上积血患儿,可采取前囟侧角硬膜下穿刺抽出积血,选用针尖钝圆的穿刺针,45度角斜行穿入0.5~1.0cm即可,每次抽出量以15~20ml为度,若为双侧应左右交替进行。若穿刺未抽出积血、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考虑固态血肿可能时,应开颅清除血肿。对于幕下出血,有明显的颅压增高或脑干受压症状时,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控制出血,合并有出血性休克时,应根据病情适当输血。术后应加强监护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水、电解质的平衡,适当降颅压治疗,有出血倾向者,可少量补充维生素K。出血严重的患儿多在生后早期死亡,轻症患儿转变成慢性血肿或血肿自行逐渐吸收,少数患儿可遗留有脑瘫、智力发育障碍癫𰣯或脑积水等后遗症。

脑实质内出血

新生儿脑实质内出血多见于足月胎儿,出血以一侧较多见,常发生在颞顶部和小脑内,多数患儿伴有颅骨骨折。产程中产钳的应用是常见的原因,早产儿的小脑内出血还可能是由于小脑毛细血管发育不成熟,在窒息和产伤时破裂所致。临床表现生后即出现意识障碍、前囟张力增高、对侧肢体的偏瘫,血肿刺激皮层时可出现出现局限性或全身性强直抽搐,常与肺透明膜病和窒息并发;小脑内血肿可早期出现呼吸不规律、循环功能不稳定等脑干受压症状,及同侧肌张力松弛、眼球震颤等小脑体征。腰穿有血性脑脊液,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边界清楚、高密度出血改变。对于脑实质内深部、小的出血灶,多不需要特殊处理,可加强监护,进行缓和脱水及止血治疗,多数血肿可自行吸收;对于部位表浅、已产生明显占位效应、威胁到患儿生命时,可试行手术清除血肿。新生儿脑实质内出血预后不好,血肿较大、水肿明显者多早期死亡;轻症的患儿也多因血肿吸收形成脑组织软化灶或脑穿通畸形,遗留有偏瘫和癫𰣯等后遗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继发于其他类型的分娩性脑损伤,如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脑组织挫裂伤等。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为窒息缺氧造成的脑表面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轻症患儿可无任何异常。出血严重时,患儿表现为生后哭闹不安、拒奶或嗜睡,血液刺激硬膜可使患儿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激惹征,患儿多在生后2~3天出现惊厥间歇性发作,表现为意识的丧失、肢体的阵挛、呼吸暂停和紫绀等,为出血刺激皮层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腰椎穿刺多见血性脑脊液,CT 检查可见纵裂池、外侧裂池内高密度出血影。诊断根据脑膜刺激征、腰穿结果和CT检查可明确,但要注意排除其他类型的颅内出血。治疗无特殊,多为对症处理,需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对于出血较多、脑膜刺激症状较重者,可多次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多数预后较好,少数可因出血阻塞蛛网膜颗粒导致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内出血

足月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多来自于脉络丛或室管膜生发层的毛细血管的破裂。主要是因为产程中颅骨的剧烈变形导致脑室内压骤变或脑脊液强烈冲击脑室壁,引起脉络丛血管的破裂。患儿可表现有生后意识障碍、囟门张力增高、颈项强直、惊厥抽搐等颅内出血的一般症状,当血性脑脊液刺激四室底呕吐中枢时,患儿可出现频繁的吐奶;影响脑干延髓呼吸中枢时,可出现呼吸不整或暂停;血性脑脊液的吸收和对脑室壁的刺激可导致患儿持续高烧;后期可因出血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围的增大、骨缝的分离及前囟的膨隆。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CT检查可见脑室系统内高密度出血影,部分出血可在脑室内铸形。早期治疗可采取侧脑室额角穿刺置管持续外引流,脑室内血液铸形者还可试行注射尿激酶冲洗,后期有梗阻性脑积水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预后通常不好,出血严重的患儿多在生后早期死亡,部分存活的病儿可合并有梗阻性脑积水。

作者
孙骇浪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