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eye syndrome
中文别名 :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
瑞氏综合征(Reye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可能致命的儿童疾病,被定义为伴有脂肪肝衰竭的急性非炎性脑病;以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为重要病因。通常表现为呕吐和神志不清,迅速发展为昏迷和死亡。该综合征通常始于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毒性疾病恢复后的几天,先天性代谢异常(尤其是脂肪酸代谢)、药物反应和毒素也可能会诱发或导致疾病的进展,其病理基础是广泛的线粒体受损,故也是全身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性疾病。
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但均非唯一的原因。①感染:病前常见病毒感染,表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致病源可能是流感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等。但至今尚没有证据认为本病是由于病毒的直接感染所致。②药物:有较多的证据(如流行病学)认为,患儿在病毒感染时服用水杨酸盐(阿司匹林)者,以后发生本病的可能性大。现已证实它对线粒体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近年来,在英、美等国家减少或停止应用水杨酸以后,本病的发生率已有所下降。此外,丙戊酸、氰化物、胺碘酮、氯霉素、铁、抗霉素A、具有催吐效果的蜡样芽孢杆菌、核苷类似物均可引起与瑞氏综合征相同的症状。具有呼吸链功能障碍的患儿可能对这些药物以及丙戊酸等毒物的反应更加敏感,因此,对于弥漫性进行性脑灰质变性以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缺乏的患儿来说,他们更容易发生肝衰竭。③毒素:黄曲霉素、有机磷与有机氧等杀虫剂、污垢剂等污染食物或与其接触后,可出现与本病相同的症状。④遗传代谢病:一部分患儿有家族史。有些先天性代谢异常可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表现,有时称为瑞氏样综合征(Reye-like syndrome),例如全身性肉碱缺乏症,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引起的高氨血症等。随着遗传学技术的进步,将有更多的瑞氏综合征得到遗传代谢病的特异性诊断。
瑞氏综合征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在病毒性疾病中似乎涉及线粒体损伤。阿司匹林可能引起或永久破坏细胞线粒体,从而抑制脂肪酸代谢。Reye综合征的神经系统特征可能是由肝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氨水平升高所致。高氨血症可能引起星形胶质细胞水肿,导致弥漫性脑水肿和随后的颅内压升高。病理学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水肿,神经元丢失,肾脏脂肪变性,线粒体肿胀和数量减少。现认为,脑病是由于急性线粒体损伤所致。严重的代谢紊乱也是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结果。线粒体对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有机酸代谢和糖代谢均有影响[19]。线粒体内有尿素循环所需的酶系统,线粒体功能受损时,该酶系统发生缺陷,不能将体内的氨变成尿素,大量的氨积聚体内,形成高氨血症,引起机体的氨中毒。高氨血症是脑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线粒体功能障碍时,脂肪酸氧化过程受到阻碍,致使短链脂肪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等)积聚体内,加重高氨血症,并干扰糖酵解、丙酮酸分解和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这对脑组织的功能均有不良影响。脂肪代谢紊乱,如血清内肉碱、胆固醇、脂蛋白,特别是极低密度脂蛋白减少,而游离脂肪酸升高等。糖代谢紊乱,导致低血糖、乳酸及丙酮酸血症。近来提出,瑞氏综合征时血中二羧酸(dicarboxylic acid)增多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据认为,二羧酸是线粒体功能的抑制物。瑞氏综合征时,患者血中二羧酸明显增高,且其浓度与血氨增高的水平相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也相关。
光镜下,脑组织的主要改变是严重脑水肿、脑疝,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但没有炎症或脱髓鞘改变。肝脏的主要异常是弥漫性脂肪浸润,无坏死灶、无炎症改变。脂肪变性也见于近端肾曲管、心肌、胰腺等脏器。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严重的线粒体异常:肝细胞、神经元以及肌细胞内的线粒体均有明显肿胀、多形变、基质有颗粒状物质积聚,线粒体嵴的数目减少并有断裂现象。肝细胞的其他改变还有过氧化物小体增多,肝糖原缺乏以及滑面内质网增加。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氨在早期升高,可达176μmol/L(300μg/dl)以上,在数日内降至正常。早期有血清转氨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后很快恢复正常。低血糖在婴儿最明显。血乳酸和丙酮酸增高,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同时存在。线粒体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如合成尿素的酶系统、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细胞质的各种酶的活性正常。脑脊液压力增高,没有炎症改变,细胞数和蛋白均正常,糖量因血糖而异。脑电图呈弥漫性脑病改变、背景波呈广泛高幅慢活动,有的有痫样放电(棘波)。
应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是纠正代谢紊乱,控制脑水肿和降颅内压,加强护理和控制惊厥等对症处理。
1.纠正代谢紊乱
①低血糖必须及时纠正,静脉输入10%~15%葡萄糖,每日入量约1 200ml/m2。当血糖达到稍高于正常水平时,可加用胰岛素以减少游离脂肪酸。②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注意防止低钙血症。③用维生素K治疗低凝血酶原。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的灌注压
①降颅内压用渗透利尿剂,甘露醇静脉注射,每次约0.5~1.0mg/kg,开始每4~6小时1次。地塞米松可同时应用。血液渗透压应维持在315~320mOsm/L。②监测血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以避免加重脑水肿。③维持正常血压,以保证脑内灌注压在6.6kPa(50mmHg)以上。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如果脑灌注压过低,则引起脑缺氧,加重脑水肿。脑水肿时常需限制液体入量,但应适当,以免出现低血容量性低血压。④其他降颅内压的方法亦可选择使用。如过度通气治疗,PaCO2降到4.67kPa(35mmHg)左右,使脑血管收缩,脑容积减小。同时需有脑电图监测和人工呼吸设施。
3.降血氨和保护线粒体功能
①高氨血症可用精氨酸滴注、新霉素口服或灌肠以减少产氨,瓜氨酸可使氨转变为尿素。谷氨酸钠液加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可纠正高血氨。苯乙酸钠-苯甲酸钠或聚苯乙烯硫酸钠治疗,但如果血氨水平大于500μg/dl,则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腔透析,新鲜血液或血浆置换疗法以降低血氨。保护肝功能和加强支持疗法。②保护线粒体功能:参照线粒体疾病的治疗。
4.护理、控制惊厥
注意保持气道通畅,保持适应的头高位但不可屈颈。正确记录出入量。体温应维持在37℃以下。有惊厥者用止惊剂。气管切开的系带不可过紧以免阻碍脑的静脉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