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asepticmenin‐gitis
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包括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良性复发性脑膜炎等。
一、无菌性脑膜炎
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meningitis,AM)是临床常见的、病因广泛而以病毒感染为主的脑膜炎,临床特征为脑膜刺激症状及体征,CSF表现以单个核细胞增多为主。AM这一术语可用于任何一种感染因子导致的综合征,绝大多数是病毒,极少数为未明确的细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以及非感染性病因导致的脑膜炎。年发病率为(11~27)/10万。AM通常为良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脑膜,脑组织多正常或仅有轻微受累,一般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或影像学改变,预后通常良好。然而,我国对AM的认识、识别及诊断明显不足,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AM这一诊断,通常经验性地使用无确切临床证据的“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实际上,在尚未取得病原学证据之前采用AM诊断可能更为合理。
二、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表现发热、头痛和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呈良性临床经过和自限性。
三、良性复发性脑膜炎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也称Mollaret脑膜炎(mollaret’smeningitis,MM),是少见的疾病。临床特点是患者出现多次短暂的脑膜炎发作,可持续数日,有自限性,伴CSF淋巴细胞增多及蛋白含量增高,于数月或数年后可不明原因地再发,每次发作后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障碍。1944年法国Mollaret首先描述他在5年中观察的3例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复发性良性经过脑膜炎患者,并为后来学者的观察所证实。Paul(1970)首次报道美国的MM,当时世界上仅有20例MM病例报告。目前我国报道病例还很少,临床医师需对该病充分重视。
一、无菌性脑膜炎
AM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以及明确病因后的病因治疗。
1.病因治疗
绝大多数AM源于病毒感染,主要为肠道病毒,若能查明病原体,进行病因治疗可缩短病程。目前临床针对肠道病毒感染应用或试验性应用的药物主要是免疫球蛋白和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药普来可那立(Pleconaril)。目前两者的研究资料均有限。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能增高抗病毒抗体滴度,可作为新生儿以及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预防性用药。普来可那立通过阻止病毒脱衣壳及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目的,口服生物活性较好。普来可那立的早期研究结果较好,但最近的研究结果并未显示理想的临床效应(Abzug 2003,Desmond 2006)。
2.对症治疗
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及治疗头痛,密切观察癫痫、水肿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表现。头痛严重者可予止痛药,癫痫发作者可首选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治疗。脑水肿一般不常见,可应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
二、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治疗见无菌性脑膜炎。
三、良性复发性脑膜炎
以往采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雌性激素和组胺类药物等多种疗法,均未能改变MM的自然病程。临床如能早期用PCR法快速诊断病毒,给予合理的抗病毒治疗,通常可改善疗效。例如早期检出HSV,应用阿昔洛韦等治疗可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能否减少或终止复发尚待长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