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hronic congestive splenomegaly

中文别名 :门静脉高压症;班替综合征

英文别名
Portal hypertension;Banti’s syndrome
概述

慢性充血性脾大症(chronic congestive splenomegaly)又称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或班替综合征(Banti’s syndrome),是一种原因不明、充血性慢性进行性疾病,多见于年长儿。慢性充血性脾大症主要是由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腹水、黄疸、肝功能障碍和肝硬变等征象。

脾静脉属于门静脉系统。正常人70%的脾静脉血汇入门静脉。如果门静脉发生梗阻,脾脏的回血障碍,可出现充血性脾肿大。

分型

门脉高压症可分为肝外和肝内两型。

(1)肝外型门脉高压症:门静脉先天畸形、海绵状病及门静脉梗阻和血栓均可引起门脉高压。脾静脉可因先天瓣膜畸形而发生梗阻或由于新生儿脐炎、败血症、脐静脉插管术而发生脾静脉炎及血栓形成。

(2)肝内型门脉高压症:见于慢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血吸虫病、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胰腺囊性变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典型病例可见明显的全血细胞减少。在发病初期,贫血为正色性,多次失血后转为小细胞低色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均可暂时增多。脾脏越大,白细胞越低,常在1.5×109/L~4×109/L之间。

骨髓象有时正常,有时呈增生现象,可见有核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增多,并见细胞成熟障碍。

在肝硬变之前,肝功能检测多正常,凝血功能大致正常,晚期肝硬化后逐渐出现肝功异常、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及预后

本病出现较重的脾功能亢进现象时,应考虑脾切除手术。手术后的预后依照梗阻的部位及手术方法而不同。如梗阻在脾静脉,切除后效果较好,可获痊愈。以肝内或门静脉病变为主的病例,切脾后仍可能出血,但可减轻脾功能亢进现象。为了减轻门静脉高压症,尤其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并有食管静脉曲张者应予以外科手术治疗。将压力高的门静脉血流,直接分流到压力较低的下腔静脉系统(门-体静脉分流术),实为一种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方法。本病早期肝功能正常,如果手术分流成功,临床即获痊愈。分流手术指征:①小儿年龄在6岁以上,吻合血管直径最好在0.6cm以上;②小儿一般状态良好,血浆蛋白总量在6g以上,白蛋白在3g以上者;③病史中有两次以上出血者,或一次出血并脾大,脾功能亢进者;④患儿虽无呕血史,但检查有明显食管静脉曲张者。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的发展,小口径的血管吻合成功率有明显增加,婴幼儿时分流术亦有成功的报道。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行分流术后效果不如肝外型好。门-体循环分流术后,一些有害物质可不经肝脏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肝性脑病发生率增加。

肝硬变患者在手术成功后可不再大呕血,但肝功能一般继续减退,预后不好。如果肝硬变已经发展到肝细胞严重损害,出现腹水或黄疸,则从远期效果着想,脾切除无实际治疗价值,可采取保守疗法。

关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详见食管疾病章节),对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不宜行急症手术,采取保守疗法使用止血药物。可由静脉注入加压素(vasopressin,pitressin)0.1~0.2U/分钟,能使内脏的动脉及肝动脉收缩,从而暂时减低门静脉压,使出血停止。其副作用为高血压,循环扩容及低钠血症。

作者
张永红;金玲;吴敏媛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8版,978-7-117-19978-0,2015.03
上一篇:脾脏增大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