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B)又称新生儿出血病(hemorrhag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正常新生儿生后2~7天有生理性维生素K(Vit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低下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及时补充VitK是防治VKDB的根本措施,未用 VitK预防者发病率为0.25%~1.7%。
1.新生儿VitK贮量少
孕母的VitK只有10%可通过胎盘达到胎儿体内,母乳中VitK的含量(15μg/L)少,为牛奶(60μg/L)的 1/4,初生时母乳量不足,出生后新生儿体内VitK贮量少,因此,母乳喂养儿发生本病者较牛奶喂养儿多15~20倍。
2.VitK合成不足
VitK可由正常肠道菌群合成,初生新生儿肠道无菌,奶量不足,影响合成VitK。肝胆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症、肝炎综合征等)因胆汁分泌减少和/或肝细胞受损,影响肠黏膜对VitK的吸收和合成。
3.其他
孕母服用VitK抑制药(抗惊厥药、抗凝药、抗结核药等)可致VitK缺乏。
1.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为临床首要诊断依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或轻度延长,血小板正常。
2.凝血因子测定和PIVITKA-Ⅱ测定
有条件者可测定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因子的水平下降和前体蛋白 PIVITKA-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K antagonists)增高,后者在VitK缺乏时不能被羧化产生上述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故PIVITKA-Ⅱ堆积增高。一般认为,PIVITKA-Ⅱ≥2μg/L提示 VitK缺乏。
3.血清VitK测定
测定血中VitK水平可直接反映人体VitK的营养状态,它的水平一般<200ng/L。因其与近期饮食的摄入量相关,不能反映机体的存贮。
1.促凝治疗 天然食物所含的VitK主要是VitK1和VitK2,均为脂溶性维生素,需在胆汁的参与下由肠道吸收。肠道细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能合成 VitK2。VitK3和VitK4系水溶性人工合成制剂,口服后无需胆汁中胆盐的作用,能直接由肠道吸收,但对新生儿有明显副作用,可引起或加重高胆红素血症,并致溶血,增加引起胆红素脑病的机会;对G-6-PD缺乏的病儿可引起急性溶血,这两种VitK被肝脏利用转变为凝血酶原的时间也远较VitK1缓慢,故新生儿宜采用VitK1治疗。VitK11~5m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治疗量为每次1~5mg,每日1次,3~5天。静脉注射时注意速度,1mg/min,过快可引起面色潮红、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及血压下降等过敏反应。静脉注射起效最快,一般在注射后4小时内凝血酶原时间即可趋于正常。肌内注射后注意局部压迫止血。
2.输新鲜血浆或全血以及时补充凝血因子,纠正贫血 每次10~20ml/kg,病情重时每日1次,如休克时可据出血情况加量。
3.可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PCC)协助止血
4.对症治疗 有消化道出血者应暂时禁食及胃肠道外静脉营养;颅内压增高时酌情使用脱水剂;局部出血应压迫止血。
新生儿每日VitK需要量约为1~5μg/kg。由于VitK血浆浓度生理性低,新生儿和小婴儿是VKDB严重的高危人群,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可预防绝大多数VKDB。所以,所有健康的新生儿都应接受维生素K预防,并记录好给药方式。
维生素K预防的方式:①出生时注射1mg维生素K1;②或出生时、生后4~6天和4~6周时分别口服2~3mg维生素K1;③或出生时口服2mg维生素K1,之后每周口服1次1mg维生素K1,一直到3个月。口服策略的成功取决于服药的依从性,如果婴儿服药后1小时内出现呕吐或反流,可重复口服原剂量。在所有给药途径中,肌内注射是保证给药有效、可靠的首选途径。
应注意:维生素K口服不适合早产儿、有胆汁淤积、肠吸收障碍或不能口服、母亲服用了影响维生素K代谢药物的新生儿。
20世纪90年代曾报道肌内注射VitK1可能增加白血病和癌症的概率而主张改为出生后口服VitK11~2mg,有的在出院前及满月后再各口服1次5mg,后经多年对照观察证实VitK1无论肌内注射或口服均未增加癌症的发生率,而口服VitK1却不能有效预防晚发VKDB。乳母应多进食含VitK丰富的食物或每日口服VitK15mg,孕母接受抗惊厥药物治疗者应在妊娠末期3个月每日口服VitK15mg,均有利于防止发生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