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hediak-Higashi syndrome
中文别名 :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异常白细胞包涵体综合征;Chediak-Higashi综合征
契-东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CHS),又称为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异常白细胞包涵体综合征等,由Chediak、Higashi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发现,故名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眼和皮肤色素脱失、严重免疫缺陷、出血倾向、外周神经病变等,其发病率约为1/1×106。
本病属白细胞识别和杀菌功能异常性疾病。是由于溶酶体运输调节因子异常,使囊泡转运调节异常,细胞内生成粗大溶酶体,异常溶酶体不能被转运到正常作用位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弱,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缺乏,因而患者极易发生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正常,吞噬后释放过氧化氢也正常,但由于溶菌酶的释放与进入异常,使吞噬小体功能不全或无效,对某些细菌杀死作用延迟。现认为契-东综合征患者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而cGMP含量下降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血小板中颗粒形成异常,缺乏致密颗粒和δ颗粒,致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出血倾向。患者的黑素细胞中黑素小体形成及转移过程障碍,故皮肤和毛发部分白化。近期又发现CHS患者都有细胞膜修复缺陷,这可能是促进疾病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CHS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为溶酶体运输调节因子基因(lysosomal trafficking regulator gene,LYST),定位于染色体lq42.1-42.2,mRNA共13.5kb,cDNA全长12.5kb,有53个外显子,编码3801个氨基酸的胞质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425000~430000。LYST基因克隆完成10多年来,全世界报道基因突变点约有50个,之后不断发现新的突变。LYST基因的突变常导致异常LYST蛋白的生成。
(1)血常规: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尤以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著。
(2)血涂片: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内出现粗大溶酶体颗粒,颗粒明显,大小不等,直径2~5μm,呈现多形性,颜色为深浅不一的黄褐色,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瑞氏染色呈灰绿色、淡紫色不等。以上可作为本病的确诊依据。幼稚粒细胞、嗜酸和嗜碱粒细胞中亦可见到这种颗粒。
(3)骨髓象: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可无明显变化,有的含大而规则的嗜酸性颗粒呈串珠样排列。粒细胞除正常嗜天青颗粒外,还含有过氧化物酶阳性棕色颗粒,电镜检查发现其胞浆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电子致密颗粒,多较正常颗粒大,系一种巨大的嗜天青颗粒,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等,属溶酶体性质,过氧化酶阳性、瑞氏染色为黄或浅棕褐色,偶见吞噬体、胞浆内细胞器变性及空泡状结构。杆状核细胞中的异常颗粒较晚幼粒细胞中的少且着色深,嗜酸、嗜碱粒细胞未见明显异常。红系增生活跃,中晚幼比例明显增加。细胞越成熟,颗粒越粗,颜色越深,而数目越少,可能是颗粒聚集或融合所致。电镜检查对该病的确诊亦有重要意义。
(4)血清溶菌酶含量升高,细胞免疫、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正常。
(5)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游走性和趋化性功能不全,杀菌力低下,吞噬功能正常。
(6)中性粒细胞环核苷酸测定:cAMP含量显著升高(7~8倍于正常人),cGMP含量降低。
(7)基因检测:CHS患者LYST基因突变位点散布于LYST基因的编码区内,没有明显的突变热点,但绝大部分突变是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导致的翻译提前终止,产生截短的蛋白质产物。但LYST截短蛋白的长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存在相关性。
主要应积极控制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预防性用药有害而无益。稳定期用大剂量维生素C可以增强中性粒细胞及NK细胞活性,但不能延缓加速期的出现。加速期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和秋水仙碱等治疗,短期内可有一定疗效,复发后再用很难有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无关供者脐血移植可有效地改善CHS患儿的血液学缺陷和免疫缺陷,延缓加速期的出现,但不能抑制神经系统病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