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lood loss anemia
失血性贫血(blood loss anemia)是由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丧失过多引起的贫血。失血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根据失血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根据失血量可分为轻、中、重度。根据失血的病因分为先天和后天出血性疾病。慢性长期小量失血,可使贮铁耗竭,引起缺铁性贫血。
引起儿童急性失血的原因主要有:
1.各种外伤及外科手术时的出血。
2.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
3.青春期功血。
4.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大量肺或支气管咯血。
5.炎症、肿瘤等侵蚀血管壁引起的突然大出血、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6.各种止血机制有缺陷的疾病,特别是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时的出血等。引起儿童慢性失血的原因主要有钩虫病、肠息肉、溃疡病、肺含铁和婴幼儿的牛奶过敏等。
根据失血的速度将失血性贫血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失血性贫血由于外伤或某些疾病过程造成血管破裂,或止血功能障碍,大量血液较短时间内流到血管外引起的贫血。常见原因有严重外伤、手术意外、大咯血、消化道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脾肾等内脏出血、血友病、产科大出血等。急剧的大出血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直接威胁生命。在急性失血当时,虽然外周血液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仍在正常范围,但全身总红细胞数或总血红蛋白量已经明显减少,如果患者经处理后度过急性期,机体对组织液的重吸收增加,肾脏对水、钠的滞留量增加,在急性失血后的1~3天内血容量逐渐恢复正常,由于稀释的作用,使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性下降。急性失血后骨髓利用体内储存铁,造血功能增强,新生红细胞释放增多,外周血内网织红细胞增加,高峰时可达5%~10%,一般4~6周内可完全恢复,多次失血可造成缺铁性贫血。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失血造成铁代谢负平衡,储存铁耗竭而表现为缺铁性贫血。
急性大量失血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一方面是血容量急骤减少以及通过代偿机制所产生的心、肺、肝、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变化。但另一方面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不断下降,出现贫血以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等代偿性变化。慢性失血的本质是缺铁。
1.血液常规检查
急性失血早期仅有血容量的急剧减少,而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仍可在正常范围内。其后随着血液稀释,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才逐渐下降,出血后2~3天最为显著。贫血是正细胞和正色素性。血中网织红细胞在急性失血后3~5天内开始升高,6~11天达高峰,但一般不会超过15%。急性失血后2~5小时,白细胞也迅速增高,可达(10~20)×109/L,最高可达35×109/L,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甚至出现幼粒细胞。急性失血后1~2小时内,血小板开始升高,个别可达1000×109/L。
2.骨髓常规检查
急性失血后2天骨髓可呈增生象,主要是幼红细胞增生,呈正常幼红细胞型。约在出血停止后10~14天,幼红细胞增生象基本消失,白细胞和血小板多在3~5天恢复正常。
1.首先针对出血原因立即设法止血。
2.补充血容量 要采取紧急措施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的发生。迅速输入生理盐水或血浆,并立即配血尽早输血。待出血停止,再进一步根据病因进行必要的治疗。
3.对贫血本身,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在度过急性期后,及早给予高蛋白质、富维生素的饮食,如果体内贮铁充分,造血功能正常,红细胞在出血停止后4~6周恢复正常,血红蛋白的恢复要落后2周。有严重贫血应输红细胞纠正贫血。
4.有慢性失血史或原先贮铁量不足者,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可给予铁剂,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铁贮量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