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概述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按原因可分四大类:①药物诱发的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②药物诱发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溶血性贫血;③药物或其毒性直接引起的溶血性贫血;④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中以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较为多见。能诱发免疫性溶血的药物有多种,如青霉素类、磺胺类、利福平、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非那西汀、奎宁、奎尼丁、α甲基多巴、左旋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眠宁、氨基比林、安他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丁、头孢曲松、瘤可宁、安乃近、杀虫剂、波芬、鬼臼噻酚苷、噻嗪类、卡铂、顺铂等。

发病机制

根据发生机制不同,将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分为以下4种类型。

1.半抗原型(青霉素型)

由于机体产生了能与红细胞结合的抗药物(如青霉素)抗体,从而暴露出药物的半抗原决定簇。这种抗体能与红细胞-药物结合,调理的红细胞在脾内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而破坏,所以多为血管外溶血。以青霉素为例,在使用较低剂量治疗的患者,并不发生溶血,直接Coombs试验也极少阳性。这是因为低亲合性IgG型抗青霉素抗体很常见。只有在血清中浓度极高时(每天2 000万单位以上)才发生溶血,而且溶血常较轻,偶可出现急重症溶血。停药后,溶血性贫血也很快停止。

2.免疫复合物型(奎尼丁型)

有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性的复合物。产生的药物抗体(多为IgM)可与药物-血浆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并黏附到红细胞上。通过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这种免疫复合物可从红细胞膜上分离,再吸附于另一红细胞膜上,故少量药物就可引起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血管内溶血。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多为补体型。属于此型的常见药物有奎宁、奎尼丁、非那西汀、磺胺药、氯丙嗪、异烟肼、氯磺丙脲等。

3.自身抗体型(α甲基多巴型)

由药物诱发的抗体能与正常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发生反应,特异地针对Rh阳性的红细胞膜起作用。直接Coombs试验(DAT)一般在用药数月甚至数年才能转为阳性。发生溶血的患者停药后,溶血可停止,自身抗体也可逐渐消失。DAT或间接Coombs试验(IAT)阳性不需要药物的参与。α甲基多巴治疗的患者常同时存在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和抗壁细胞抗体等。发生溶血时,红细胞多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破坏。其机制可能为T抑制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使B细胞功能增强,产生不同的自身抗体。

4.混合型

是指溶血的发生由一种以上的机制所引起。如链霉素为半抗原,可与红细胞膜上的M抗原或D抗原牢固结合产生青霉素型溶血,又可产生能结合补体的IgG抗体而引起血管内溶血。又如青霉素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溶血或奎宁引起青霉素型溶血,在临床上均有报道。

另外,有些患者因具有免疫原性的药物-红细胞的形成而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这种药物抗体的特异性不仅来自于药物本身,还来自于红细胞抗原,特别是Rhesus和I/i抗原系统。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旦发现应立即停药。对重症血管外溶血者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贫血严重者可输注洗涤红细胞(去除补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应按溶血尿毒症处理,禁用诱发溶血的药物。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胡亚美;谢建军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下一篇:婴儿固缩细胞增多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