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sideroblastic anemia

英文缩写
SA
概述

铁粒幼细胞贫血(sideroblastic anemia,SA)是由一组病因不同的血红素合成障碍和铁利用不良所引起的贫血。特点是骨髓中出现大量“环形”铁粒幼红细胞,且铁剂治疗无效。

病因及分类

病因可分遗传性及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者又分为性连锁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获得性者大部分呈原因不明的特发性,但亦可继发于药物、毒素或由其他疾病所诱发。无论遗传或获得性患儿均以对吡哆醇(维生素B6)治疗反应的效果而进一步定为效应性或无效性,其中以遗传性者对维生素B6反应较佳(表1)。

表1 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病因及分类

发病机制

正常人骨髓的幼红细胞胞质内可见少量铁存在,用铁染色时可见30%~60%的幼红细胞中有细小的铁粒,但数量仅1~2粒,最多不超过5粒。本病的幼红细胞含铁粒粗大,数量多且质呈现病态。

1.遗传性

(1)性连锁遗传:①ALA合成酶缺乏;②粪卟啉原氧化酶或血红素合成酶缺乏。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获得性

(1)特发性。

(2)继发性:①继发于药物或毒素;②继发于其他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以及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感染、内分泌或卟啉代谢性障碍等。

本病简要的发病机制如下:在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缺乏或生化过程产生障碍时,即可导致幼红细胞内非血红素铁的过量蓄积,产生病态性铁粒幼红细胞。血红素合成途径的第一步是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形成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ALA);最后一步为铁和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这两个关键性的步骤都在幼红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假如ALA合成酶产生缺陷或吡哆醇(即维生素B6)在酸作用下合成5-磷酸吡哆醛的辅酶化过程中发生故障,可导致原卟啉合成不充分,铁与原卟啉不能结合,使幼红细胞的线粒体内铁超负荷,堆积形成“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在光镜下可见铁粒在幼红细胞核的周围呈环状或至少1/3环形。在电镜下此种异常的线粒体变形、肿胀、破裂,铁以尘状或斑状沉积于线粒体的内嵴,失去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超微结构。这种铁是三价铁的磷酸盐,不能与卟啉环结合为血红素。正常幼红细胞的线粒体环绕核,故病态线粒体的铁粒在显微镜下亦为环形。这种形态异常的细胞功能亦不正常,其DNA、RNA及蛋白质合成均受抑制。由于铁沉积抑制了中幼红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导致出现红细胞无效造血现象。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其特征性所见有:

1.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多在70~100g/L(7~10g/dl),偶亦可见低至30g/L(3g/dl)。遗传性所致者成熟红细胞多呈典型的、数量不等的低色素小细胞。获得性者则可同时见到正色素正常红细胞或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反而减低,或增高不明显。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但在获得性患者中可有抑制情况。

2.骨髓片

可见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以中幼红细胞为主,可有巨幼样变(对叶酸有反应者可见巨幼红细胞改变)。用普鲁士蓝染色出现病理性铁粒幼红细胞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可达40%。

3.血清铁含量增高

可达35.8μmol/L(200μg/dl);转铁蛋白饱和度增加,可达90%以上;血清总铁结合力和/或不饱和铁结合力降低。血中未结合的胆红素轻度升高。

4.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在遗传性者中多减低,说明为ALA合成酶或粪卟啉原氧化酶缺陷。无论遗传性还是特发获得性病例,当血红素合成酶或铁螯合酶有缺陷时,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均可增加。

诊断及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遗传性及获得性的患儿,都应首先试用大量维生素B6治疗,无论早期效果如何,均应较长期服用。约半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一般每日剂量为50~200mg,对此药有反应良好者称为吡哆醇效应性贫血(pyridoxin-responsive anemia),此类患儿和维生素B6缺乏症所致的贫血不同,前者不具有典型的皮炎、舌炎及痉挛等维生素B6缺乏症的征象。对维生素B6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试用磷酸吡哆醛或色氨酸,可试用叶酸、维生素B12、丙酸睾酮、免疫抑制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偶获疗效。如已出现粒细胞发育不良的情况亦可试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对重度贫血者(Hb<60g/L)可输浓集的红细胞。体内如有过量的铁贮积,可用祛铁治疗等,个别患者可行部分换血。继发性病例则主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停用有关的药物。先天性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臧晏;诸美瞻;陈静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