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ngenital hypoplastic anemia
中文别名 :Diamond-Blackfan贫血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congenital hypoplastic anemia)又名 Diamond-Blackfan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Diamond和Blackfan于1938年首先报道4例此类疾病因而命名。其特点是多在生后即发病,仅有红细胞系统的发育障碍,骨髓中幼红细胞停滞在定向干细胞和早幼红细胞阶段,其他幼红细胞极度减少,但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发育正常。90%于出生到1岁内起病,罕有2岁以后发病者,遗传规律尚不清,有家族性。30%患儿生长发育迟缓,1/3患儿伴有先天性畸形。先天畸形主要为面部、上肢及泌尿系统异常,如拇指畸形、扁鼻梁、高腭弓、腭裂、短颈、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马蹄肾等,与范科尼贫血不同,很少伴发恶性疾病。患者红系祖细胞不但数量缺乏,而且质有异常。HbF增多,嘌呤解救途径酶活性增高,核酸合成有缺陷。20%的病例可自发缓解,60%的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无效者可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故为先天性异常,可呈现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DBA是第一个被阐述的儿童红细胞生成障碍性疾病。1997年第一个导致DAB基因突变的基因被克隆,并且被鉴定为核糖体19(RPS19),其编码了染色体19q13.2的核糖体蛋白,这种突变占了DBA患儿的25%。尽管详尽的机制仍待阐明,但陆续的研究发现 RPS17、RPS19、RPS24、RPL5、RPL11和 RPL35均可导致DBA,这样涵盖了50%的DBA患儿,也阐明了核糖体对红细胞生成的重要性。Gerrard等的最新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了80种核糖体基因突变,使得88%的DBA患儿找到了相关的基因异常,充分显示了高科技为以往不能诊断、难以诊断的先天缺陷提供了诊断平台。
一般呈严重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个别患者出生时血红蛋白可低至100g/L以下,网织红细胞<2%,1个月时血红蛋白可低至20~80g/L。血红蛋白F高于同年龄,白细胞与血小板正常或有血小板轻度增多现象。骨髓穿刺具有决定性的诊断意义,虽然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但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增生低下,粒细胞∶红细胞可低至50∶1,甚至200∶1。染色体检测常见非特异性断裂和异位。基因检查常可检测到核糖体基因的异常。
主要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等免疫治疗和输血疗法,必要时可做脾切除术,难治性患者也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1)肾上腺皮质激素:多数患儿应用泼尼松后,贫血明显好转。治疗开始越早,疗效越明显,若发病3个月内开始治疗,大部分患儿都出现治疗反应;若发病3年后才开始服用泼尼松,则疗效极差。剂量为60mg/(m2·d),分3~4次服用。80%的患儿初始对皮质激素有效,一般于用药1~2周后即出现网织红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逐渐上升。此后,可将剂量逐渐减少至最小有效量维持。或采用间歇用药如2.5mg隔日1次,一周两次或5mg每周1次,以减少泼尼松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若用药3~4周后无任何反应,则应停药。睾酮与其他雄激素对本症无效。
2)输血:对类固醇反应不良的患者需要输血维持,最好采用悬浮红细胞,不需输全血。当血红蛋白下降至70g/L左右,临床出现食欲缺乏、无力和心衰的可能时,才考虑输血。反复输血可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对于此类患者最好采用可携带的皮下输液泵,输注去铁敏(deferoxamine)50mg/(m2·d),同时加维生素 C 100mg,每日连续输注8~16小时,可减轻或推迟发生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3)脾切除术:有些患儿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输血,逐渐出现脾功能亢进,需要输血的间隔越来越短,并出现粒细胞与血小板减少。经过输入51Cr标记的红细胞,发现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若主要在脾脏被破坏,则脾切除术后可减少输血次数。
4)对以上治疗无效并需要输血支持的患者,若有配型相合的供体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家族成员配型尤其需注意剔除亚临床疾病基因携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