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叶酸缺乏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缺乏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概述

叶酸大量存在于绿色植物的叶中,因而命名,它是白细胞的生成和黏膜细胞的增殖所必需的维生素。

病因学

叶酸缺乏可有下列原因:

(1)摄入不足:食物中缺少叶酸,多为羊乳或蒸发乳喂养者。

(2)吸收不良:慢性腹泻,粥样泻,小肠切除,局限性肠炎等。

(3)药物影响:白血病患儿应用甲氨蝶呤等抗叶酸药物作用于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但此类患儿禁用叶酸。抗癫药物如苯妥英钠在肠道可能影响多谷氨酸变成单谷氨酸,从而减少叶酸的吸收。

(4)需要量增加:严重感染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增加叶酸在体内消耗,如严重的结核患儿可出现叶酸缺乏现象,应用叶酸治疗3个月后可明显好转。溶血性贫血时由于骨髓增生旺盛,叶酸需要增多;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叶酸储存少而生长发育快,亦可出现红细胞巨幼变。

(5)排泄增加:肝病、心脏疾病、慢性透析以及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增加叶酸的排泄。

(6)先天性叶酸吸收障碍:一种较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于生后2~3个月即可出现严重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的代谢

(1)叶酸的化学结构:

叶酸由蝶酰和谷氨酸结合而成。蝶酰是由2-氨基-4羟基-6甲基蝶呤啶和对氨基苯甲酸构成的。

食物中的叶酸绝大部分是以蝶酰多谷氨酸形式存在,仅10%~25%以单谷氨酸形式存在。结合的谷氨酸越多,溶解度越低。治疗用的人工合成的叶酸是单谷胺酸的化合物。

(2)叶酸的吸收:

食物中的叶酸多以蝶酰多谷胺酸的形式存在,不能直接被肠道吸收。在肠道被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γ右旋谷氨酸羟基肽酶水解成单谷氨酸后方可被吸收。叶酸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近端,在此处是主动吸收,即使肠黏膜中叶酸的含量高于肠腔30倍仍可被吸收,但在小肠下部是以弥散方式被动吸收。粥样泻患者主动吸收受影响,而被动吸收不受影响。凡经外科小肠切除术者,则严重影响叶酸吸收。

叶酸吸收后以5-甲基四氢叶酸形式存在血浆中,经过门脉,大量储存在肝脏。体内的叶酸饱和后,可由尿排出。

(3)叶酸的功能:

叶酸在肠壁、肝、骨髓等组织内,在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还原型辅酶(NADPH)参与下,变成具有生理活性的5,6,7,8-四氢叶酸。四氢叶酸的N-5和N-10原子参与一碳单位的转移,这在嘌呤和嘧啶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嘌呤和嘧啶是合成核酸的原料。

(4)叶酸的食物来源:

多种植物的绿叶都能合成叶酸。菠菜、莴苣、甘蓝、扁豆及各种瓜果都富含叶酸。肝、肾、蛋黄、人乳、牛乳(牛乳55μg/L,人乳52μg/L)中含量亦很丰富,而羊乳含量最低,仅6μg/ L。食物中的叶酸不耐热,经加热后约50%~100%被破坏。

(5)叶酸的需要量:

叶酸的正常需要量根据WHO的要求婴儿需要量为60μg/d,儿童为100μg/ d,全身叶酸的储存量约20~70mg。在胎儿阶段,有足够的叶酸供胎儿发育,即使母亲患轻度叶酸缺乏,也不影响胎儿的需要。脐血中叶酸的浓度一般超过母血叶酸浓度的两倍以上。体内的叶酸约70%储存在肝脏(每克肝组织含叶酸5~15μg),新生儿期血清中的叶酸浓度平均约24ng/ml,此后逐渐下降,至3~4个月时平均约10ng/ml,6~8个月降至7ng/ml,以后逐渐上升,1岁以后达成人水平,约为10ng/ml。早产儿于生后1~3个月内叶酸浓度迅速下降,尤其是用羊乳或蒸发乳喂养的小儿,血清叶酸浓度下降更明显。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除去病因外,应口服叶酸1~5mg/d,即使有肠道吸收不良,对此大剂量也能吸收一部分,以满足机体需要。最好同时服用维生素C,一般持续治疗3~4周。病情极严重同时合并呕吐者,开始可用叶酸2~5mg肌内注射。

由抗叶酸药物引起的,除白血病患儿外,可用四氢叶酸3~6mg/d,肌内注射。

少年型恶性贫血应用叶酸治疗可使血象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对神经系统病变不起作用,甚至加重丙二酰辅酶A的堆积,故在治疗前应区别是否为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以免贻误神经系统的治疗。

作者
胡亚美;陈静
来源
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上一篇: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下一篇:非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