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中文别名 :急进性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简称急进性肾炎,是一种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急进性肾炎这一名称是Ellis在1942年根据他的少数患儿呈急性起病,临床过程发展急剧,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多在数月内死亡而提出的。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在肾小球囊内有广泛新月体形成。因此,有的作者称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或毛细血管外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而且有共同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的综合征。目前将发病原因不明,而其他组织无特异病理变化者称为原发性。病因明确或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者称为继发性。
原发性者病因不明,分类方法较多,目前多沿用根据免疫病理分为三型:抗肾抗体型或抗肾小球基底膜型(Ⅰ型);免疫复合物型(Ⅱ型);寡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1.抗肾抗体型
外周血中或肾脏洗脱液中可检出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并与基膜结合,直接使其损伤、断裂。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沿基膜内皮细胞侧有线状沉积。该抗体主要是IgG,有时也有IgM、IgA及备解素沉积。1/2~2/3患儿可有补体C3沉积,并可使移植肾再次发生肾炎。
抗肾抗体的产生机制不明,可能有以下几种:①与自身抗肾抗体形成有关。正常人或动物尿内存在基膜样物质,如提取浓缩注射给动物,可引起抗基膜肾炎。这种基膜样物质,可能在某些条件下暴露了其抗原性,机体对其产生抗体,引起自身免疫。②与某些内源性非肾性抗原有关。如肺泡基膜与肾基膜有交叉抗原性,当肺泡基膜受某些因素影响,抗原性发生改变时,刺激机体产生抗肺泡基膜抗体。由于交叉抗原性,此抗体也可损伤肾基膜。③某些微生物(如链球菌)与肾基膜有交叉抗原性。④某些因素使正常基膜化学结构改变产生抗原性。临床上分为伴肺出血抗基膜肾炎即Goodpasture综合征及不伴肺出血抗基膜肾炎两种。
2.免疫复合物型
外周血中可测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冷球蛋白。免疫荧光检查沿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侧呈颗粒状沉积,抗体多为IgG、IgM,亦可见C3沉积。
3.寡免疫复合物型或少免疫沉积型
荧光抗体阴性或仅有微弱沉积(pauci-immune type),患儿血中查不出抗GBM抗体及免疫复合物,C3不低。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阴性。此型50%~80%患儿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通常认为是系统性小血管炎肾损害所致,其主要类型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韦格纳肉芽肿(WG)和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
ANCA是对中性粒细胞胞质构成成分的自身抗体,根据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其形态可分为两种:
(1)细胞质染色均匀呈弥漫颗粒状分布者称为C-ANCA。
(2)细胞质中可溶性亲核蛋白呈环核性分布称为p-ANCA。
常见于以下三种疾病:①结节性多动脉炎:其ANCA多为p-ANCA;②Wegerner肉芽肿:其ANCA多为C-ANCA;③原发性急进性肾炎(坏死性新月体形成):其ANCA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相同,多为p-ANCA,且认为其可能为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肾限局性改变。
以上三种类型肾炎的发生频度:抗基膜抗体型约占30%,免疫复合物型约占40%,无荧光沉积型约占40%(表 1、表 2)。
表1 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的疾病
注:引自伊藤服部,1997。
表2 新月体肾炎分类
肾脏肿大、表面光滑、苍白、可见多数出血点。镜下可见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病变弥散,有新月体形成的肾小球约占全部肾小球的50%以上,且新月体占肾小球面积的50%以上。严重者肾小囊被完全阻塞,毛细血管袢被压缩,但血管袢本身病变较少。病理变化发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数周)出现严重肾小球硬化,使肾小球功能丧失。除新月体外,有时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增生性改变。部分病例还存在毛细血管袢的坏死,基膜断裂、破碎。同时可见肾小管间质的改变,肾小管萎缩、纤维化及坏死,还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电镜可见新月体内除增生的上皮细胞外,尚可见较多的纤维素及红细胞等。毛细血管袢呈屈曲萎缩状态。有的显示毛细血管基膜变性、断裂及纤维素沉积。内皮细胞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有时亦可见上皮细胞下或基膜内沉积。
1.尿常规检查
血尿、中度蛋白尿常见,可见肉眼血尿,少数患儿可有大量蛋白尿,甚至达肾病水平。尿沉渣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各种管型和/或肾小管上皮细胞。
2.肾功能检查
多伴肾功能损害,呈进行性加重。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明显升高,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尿比重恒定。病程中应注意肾功能动态监测。
3.其他检查
大部分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部分患儿血抗基膜抗体或ANCA阳性。补体C3可正常或降低。同时注意完善其他病因学检查如抗核抗体、抗DNA、血冷球蛋白等。尿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可持续阳性。
4.B型超声检查
双肾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病变弥散,皮髓质界限不清,显示肾实质病变。
5.肾活检
对临床考虑RPGN患儿应争取早期肾活检确诊。
本病无特异治疗。近年由于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广泛应用,疗效已明显提高,更由于早期透析治疗,预后已大为改善。
1.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无盐或低盐、低蛋白饮食。保护残存肾功能。注意维持和调节水与电解质紊乱,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少尿早期可考虑使用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有高血压者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避免应用对肾脏有害药物。积极防治感染。
2.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
对无禁忌证者均建议此疗法。剂量为15~30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1g/d),溶于5%葡萄糖100~200ml内1~2小时静脉点滴。每天或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可用1~3个疗程,以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维持。部分病例取得较满意效果。在冲击治疗前后,须积极治疗感染及控制并发症。
3.环磷酰胺冲击疗法
与甲基泼尼松龙冲击联合应用是目前推荐的基础治疗。环磷酰胺剂量为0.5~0.6g/m2,每月1次,最大量不超过1g/次,连用6次或直至病情缓解。也有应用口服环磷酰胺,起始剂量为2mg/(kg·d)。前瞻性对照研究发现:间断静脉冲击和口服用药相比,患儿的存活率、缓解率、缓解的时间、复发率和肾功能无显著性差异。但相同时期内静脉冲击用药仅为口服环磷酰服用量的43%,同时应用静脉冲击者的白细胞减少和严重感染发生率显著减少。
4.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在以上两种冲击治疗后,继续口服泼尼松1~2mg/(kg·d)维持,待病情稳定后,再缓慢减量。
5.抗凝治疗
在动物实验中,抗凝和去血浆纤维蛋白治疗,能预防半月体形成。可加双嘧达莫及抗凝剂如尿激酶、肝素、华法林可作为辅助治疗,与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联合,称之为四联疗法。
6.血浆置换疗法
目前认为在疾病早期(如出现少尿之前,或肾功能下降到依赖透析之前)应用强化血浆置换并联合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对Ⅰ型RPGN患儿有一定疗效。强化血浆置换指每天或隔天应用新鲜血浆或5%白蛋白进行血浆置换,成人建议每次2~4L,儿童常用剂量为40~50ml/kg,直到患儿血清中的抗GBM抗体浓度很低或转为阴性为止。但停止治疗后,病情可能再次恶化。血浆置换治疗ANCA相关性RPGN效果评价不一。
7.透析和肾移植
近年多主张早期透析,有利于病变肾脏的休息和病情的改善。如肾功能不恢复者则予长期血液透析。本病可于数月至数年内复发,因此随访免疫学指标尤为重要,可待病情稳定后进行肾移植,但抗肾抗体阳性者,须等待其阴转后再进行,否则可使移植肾再次发生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