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遗传性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遗传性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概述

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以体表心电图QT间期延长,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性晕厥和猝死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由于遗传因素发病。按照是否伴有耳聋分为两种形式:Romano-Ward综合征(RWS)和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JLNS)。

病因及发病机制

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LQTS与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有关。至今已发现15个突变基因亚型,其中13个引起RWS,2个引起JLNS。RWS最多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代患病率50%。JLNS相对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除与RWS相同外,还伴有神经性耳聋。LQTS至今已发现1 700多种基因突变。

遗传性LQTS QT间期延长机制: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离子通道失活或功能下降,使复极外向电流减少和/或内向电流增加,动作电位时程(APD)及QT间期延长。导致后电位的形成,易触发室性心动过速。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药物选择性作用引起某些心肌层(通常是M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即可增加复极离散度,易形成折返激动,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此为一种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呈室性心动过速特征,QRS波的尖端围绕基线扭转,典型者多伴有QT间期延长。常反复发作,易致昏厥,可发展为室颤致死。

另外,交感神经不平衡亦为本病发病机制之一。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心电图特点

LQTS心电图特点见图1。

1.心动过缓,常为窦性心动过缓,5%可有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

2.QT间期延长,按Bazett公式QTc>0.44s。

3.T波宽大畸形,LQT1具有平滑、基底部较宽的T波;LQT2 T波低幅有切迹;LQT3特点为T波高尖并延迟出现,可有T波交替现象。

4.可见单形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

5.晕厥发作时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发展为心室扑动或颤动。

图1 LQTS心电图

(1)LQT1的心电图。a.婴儿型ST-T波形;b.宽大T波;c.正常T波;d.晚发正常T波。(2)LQT2的心电图。a.明显型双峰T波;b.表浅型双峰T,第二峰构成T波顶部;c.表浅型双峰T,第二峰位于T波的下降支顶部;d.低血钾型双峰T波。(3)LQT3的心电图图形。a.晚发尖锐/双相T波;b.非对称高尖T波。

诊断及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LQTS治疗(treatment of LQTS)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颈胸交感神经切除术、心脏起搏治疗以及基因类型下的指导治疗等。

1.一般治疗

(1)避免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

(2)纠正因腹泻、呕吐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低钙等)。

(3)避免情绪激动及体力劳动,以防引发晕厥,导致心源性猝死。

2.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2mg/(kg·d),分3次,必要时可增大至3~4mg/kg,可减少晕厥发作及心脏性猝死。

(2)钾/镁补充剂:针对某些种类的LQTS有效,例如LQT2与LQT7。

(3)美西律:可明显缩短LQT3型患儿的QT间期。

3.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于高危的LQTS患儿可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切除范围包括左侧星状神经节下半部与左胸1~5交感神经节。

4.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用于有严重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障碍或因为心动过缓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为保证药物疗效的LQTS患儿。

5.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伴有反复晕厥的LQTS患儿推荐采用ICD结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

6.LQTS并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应及时终止发作,可采用以下方法。

(1)镇静后给予体外非同步直流电击复律。

(2)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缓慢静脉注射,一次量不超过3mg。

(3)用阿托品或心房、心室起搏,提高基础心率>110次/min。

(4)静脉同时补充氯化钾及硫酸镁,用0.3%氯化钾缓慢静脉滴注,硫酸镁15~30mg/kg稀释为2.5%浓度溶液缓慢静脉注射,并监测血钾及血镁水平。

(5)禁忌用儿茶酚胺类及ⅠA、Ⅰ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作者
林利;袁越;梁翊常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下一篇:心力衰竭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