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the vertebra
脊椎化脓性骨髓炎发病较少,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循环传播引起,其原发感染病灶可为疖肿、脓肿和泌尿生殖系下段的感染;少数可见于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如椎间盘手术或腰椎穿刺手术感染所致,偶可由脊椎附近的软组织感染如肾周围脓肿、压疮等蔓延而来。常见于成年人,以20~40岁年龄段的成年人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腰椎发病较多,其次为胸椎、颈椎。病变主要侵犯椎体,向椎间盘及上下椎体扩散,也有同时侵犯附件 或单发于附件的。
按起病急缓可分成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三种类型。
1.急性型
这种类型通常来源于血液途径播散。患者起病急骤,有畏寒、寒战及高热,体温可达40℃,毒血症的症状典型。腰背痛或颈背痛明显,卧床不起,不能翻身或转颈。椎旁肌肉痉挛,并出现局部叩击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可达1万~2万,中性粒细胞80%以上,血培养检出致病菌率较高。部分病例脊髓受累可出现肢体瘫痪。较大的腰大肌脓肿可在腰部或流至股部时被检查触及。此类病例早期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至少在1个月后才出现椎体内虫蚀状破坏。一旦出现X线征象后,骨破坏迅速发展,椎体形状不对称,成楔状改变,密度浓白成硬化骨,并向邻近椎体蔓延,使椎间隙变窄,并可见有椎旁脓肿。最后,形成骨桥或椎体间骨性融合。CT与MRI检查可以提前发现椎体内破坏灶与椎旁脓肿,对诊断有帮助。
2.亚急性型
这类病例通常在短期内有过腹腔内炎症或腹内手术后感染病史。在感染病灶控制后或肠道手术出院后不久发生腰背痛及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毒血症症状亦比较轻微,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加和血沉加快。本病的病理变化发生在椎体的边缘,因此早期的X线检查往往没有明显阳性发现,X线表现往往延迟到1~2个月后出现,表现为椎体边缘破坏和椎间隙变窄以及进行性骨硬化。这类病例的致病菌大都毒性比较低,或是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比较强,因此整个病程表现为温和过程。
3.慢性型
起病隐匿,患者往往在不明原因下出现腰背痛,很少有神经根症状,体温不高,或仅有低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不高,但血沉可增快。早期X线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1~2个月后椎体呈对角线状,有半个椎体密度增高,出现骨硬化表现。随着病变发展,椎间隙进行性变窄,通常需半年之久。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容易被误诊为转移性骨肿瘤。用抗生素后症状会减轻,但会反复发作,因此整个病程表现为慢性迁延性病程。
①血常规:白细胞可升高或正常,ESR身高,CRP异常;②X线片:早期X线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1~2个月后椎体呈对角线状,有半椎体密度增高,骨硬化表现;③同位素99m锝(99mTc-MDP)骨闪烁扫描检查灵敏度高,但需与肿瘤鉴别;④CT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椎体内破坏灶与椎旁脓肿;⑤MRI:早期诊断有特殊价值,可见椎间及椎体内部高信号影。
1.足量广谱抗生素
早期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血培养可以帮助检出致病菌与挑选合适的抗生素。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控制后还需使用口服抗生素至少4~6周。
2.支持疗法
支持治疗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支持疗法对治疗重要。
3.制动
急性型大都为致病性较强的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有很强的椎体间骨性融合的倾向,一旦融合完全,很少有后遗症状。亚急性与慢性型的致病菌毒性较低,以白色葡萄球菌或其他细菌为主,不容易产生骨性融合,以后很容易产生腰椎不稳与反复急性发作。因此,主张在起病后或诊断后睡石膏床或上石膏腰围带一侧大腿,以利于骨桥的连接。
4.手术疗法
化脓性椎体骨髓炎以药物治疗为主,只有出现截瘫或巨大椎旁流注脓肿者需做手术治疗。视病情的需要与患者的情况酌情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一般情况可施行椎板减压术、病灶清除术或脓肿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