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genu varum
膝内翻是下肢常见畸形,表现为膝部向外侧凸出,当患者双下肢站立时两膝之间形成空隙,不能合拢。双侧多见,内翻严重时,双膝成O形;单侧内翻畸形时可成D形。
成年前,膝关节内翻畸形常见的病因是佝偻病、脊髓灰质炎、骨骺损伤、骨髓炎及其他导致股骨或者胫骨发育异常的疾患。其中最常见的是佝偻病,约占70%,又称软骨病,是全身性疾病,骨骼病变仅是全身病变的一种局部表现。其原因是缺乏维生素D,影响骨质沉着,诱发此病。幼儿期引起佝偻病,骨骺闭合后则为软骨病。成年后,膝部骨折(胫骨平台、股骨髁、髌骨等)、化脓性感染、结核病、类风湿、大骨节病、肿瘤以及膝关节退行性变时,都可能会造成内翻畸形发生。
1.保守治疗
在膝内翻的早期,畸形尚不明显时,可以通过病因治疗,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通过改善喂养,增加阳光照射,以促进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而当骨骺闭合之后,膝内翻畸形即应考虑手术治疗。目的是防止因下肢力线不良,造成膝关节内侧间室过度负重,从而过早引起关节软骨退变和磨损。
(1)手法矫正术
适用于3岁以下,膝内翻畸形较轻的患儿。即将肢体上下两端固定,再于膝关节外侧施加适当的压力,每日至少3~4回,手法要轻柔,逐渐加力,数月后畸形可逐渐得到矫正,但必须强调每日进行,不可间断。
(2)夹板矫正术
适用于4岁以下,膝内翻畸形较轻的患儿,可配合手法矫正术一起使用。白天用手法矫正术,在间歇期间或夜间用夹板矫正。夹板置于膝关节的凸侧,上下两端布带缠绕固定,布带压力由小到大,以使患儿能够逐步适应,数月后可得到矫正。
(3)布带捆绑矫正法
适用于双侧膝内翻,在关节凸出部位垫上棉垫,膝部用宽布带扎紧,松紧度以患儿能接受为度。
(4)鞋垫矫正法
适用于4岁以下畸形较轻的患儿,和畸形较轻且合并平足症的患者。
(5)手法折骨术
适用于3~5岁,上述4种方法效果较差的患儿。麻醉状态下,将小腿畸形处放在三块楞木上,然后用力人为造成骨折或不完全骨折,确保力线正确后,管型石膏固定。
2. 胫骨上端截骨矫形术
(1)手术目的
矫正下肢畸形,恢复下肢的力线。
(2)手术适应证
>5岁,畸形严重,手法折骨未能成功者;畸形最显著处恰好位于关节附近不能施行手法折骨者;中、重度膝内翻畸形患者;骨骺闭合后的膝内翻畸形患者。
(3)手术禁忌证
佝偻病或骨质软化症尚在活动期的病人;先天性疾病形成的膝内翻畸形,手术宜在青春期之后进行,否则容易复发。
(4)截骨部位的选择
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内翻时胫腓骨畸形严重,不只是向外成角,还有向内旋转扭曲,一般选择畸形最为严重的顶处进行截骨。患者取坐位,髌骨正对前方,双膝靠拢,将两小腿交叉下垂,通常应在交叉部位施行截骨术;在X线片上,在膝内翻畸形的胫骨上下端干骺端,各做一条与骺线垂直的直线,两直线相交处,即为截骨部位。
(5)术前准备
应尽可能拍摄负重位由髋至踝的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准确判断畸形部位和程度,测量股胫角。术前应预先设计截骨部位和截骨块的大小,可用透明薄纸在膝关节伸直位的X线片上描绘出股骨、胫骨和腓骨的轮廓,按轮廓的纸样剪下后,根据测定的截骨部位、角度、方向和预计截骨块的大小、形状,在纸样上试行剪样和矫正畸形,然后保留好纸样供手术时参考之用。
(6)手术方法
膝内翻的矫形手术,常于胫骨上端截骨。截骨的方法有多种,可为开放或闭合,常用的截骨形状有楔形、倒V形及杵臼形。胫骨结节下截骨以倒V形为主,楔形次之。倒V形截骨时,骨段较稳定,两骨面接触较大,侧方或旋转移位。切下的骨块可填入缺口内,有利于骨愈合。操作时应注意:第一,截骨的角度应比测量的角度约大5°,否则不易完全矫正;第二,截骨时先截下骨块,再完全截骨,以利于掌握截骨块的角度和大小。
(7)截骨部位的固定方法
钢板、骨圆针、骑缝钉、石膏、外固定支架等。其中外固定支架可以在截骨两端进行加压,术后发现畸形矫正不够理想时,仍可松开加压器,重新矫正。优点有:调整方便,矫形准确;不固定关节,有利于功能锻炼。
(8)常见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
腓神经牵拉伤:应松开大腿至足趾的所有敷料,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严密观察。
筋膜室综合征:应松开所有可能有压迫的敷料,症状不能立即改善的,必须尽快行筋膜切开术。
胫前动脉阻塞:松开敷料,密切观察,症状无缓解,行血管彩超或动脉造影,并采取适当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