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先天性脊柱峡部裂和脊椎滑脱
先天性脊柱峡部裂和脊椎滑脱
作者
张自明
概述

峡部裂是指位于椎骨后弓峡部处的骨质缺损,该缺损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椎体发生前方移位产生滑脱。

病因及流行病学

关于峡部裂及椎体滑脱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目前一般认为是在遗传性发育不良的基础上,由于环境或生物力学因素导致的关节突间部遭受到反复的应力所造成。这也是为何新生儿的峡部大多数是完整的,峡部裂和脊椎滑脱只发生于儿童开始行走以后。峡部裂一般发生于7~8岁的儿童,发生率约为5%,男性多于女性,运动员的发病率更高,特别是需进行反复腰椎过伸及旋转活动的芭蕾舞蹈演员、体操及举重运动员等,脊椎滑脱加重多发生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期。据报道6岁时,只有10%的峡部裂患者发生脊椎滑脱,20岁时这一比例则增加至30%,20岁以后基本保持不变,其滑脱节段以L5前滑脱最常见,滑脱度很少超过50%。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影像学检查

(一)常规的放射学检查

腰椎滑脱标准的放射影像学评估包括腰椎正侧位片及左右斜位片及动力位片。脊椎滑脱从正位片上看,腰椎只有四个椎体,腰5椎体向前滑脱形似“倒立的拿破仑帽子”,从侧位片上可看到峡部缺损及滑脱程度。腰椎45°斜位片检查则可以清楚显示椎弓根峡部,椎弓形似“猎狗”,狗体代表椎板,狗颈代表峡部,狗头代表上关节突、椎弓根和横突(图1)。斜位片可以更好地观察峡部的病理改变,是峡部断裂还是峡部延长或二者均存在,如峡部发育不良或变长代表慢性应力反应伴有峡部逐渐变细,而峡部断裂则代表急性应力性骨折。腰椎前屈后伸侧位片则可判断腰椎滑脱的活动度,明确腰椎滑脱的稳定性。

图1 腰椎滑脱的放射学表现

A.正位片形似“倒立的拿破仑帽”;B.侧位片示峡部断裂和椎体滑脱程度;C. 45°斜位片示椎弓形似“猎狗”,峡部裂表现为狗颈中间有一骨折线

(二)移位程度的测量

腰椎滑脱一般发生在腰骶区,以L5节段在S1节段前移常见,伴S1前方旋转引起腰骶后凸增大。目前常用Meyerding分类评估滑脱程度,滑脱角和骶骨倾斜、骨盆倾斜评估腰骶后凸。这些参数皆在站立位腰椎侧位片上测量。

腰椎滑移百分率:Meyerding分类(图2)是目前用于评估腰椎滑脱最常用的方法,其按腰椎侧位片上椎体滑脱的程度分为5度:Ⅰ度滑移为0~25%,Ⅱ度滑移为26%~50%,Ⅲ度滑移为51%~75%,Ⅳ度滑移为76%~100%,Ⅴ度滑移为全椎体滑脱。

图2 腰椎滑脱移位程度测量

A.为椎体滑脱的Meyerding分类;B.为滑脱角(b)和骶骨倾斜角(a);C.为骨盆投射角

滑脱角(slip angle):用于表示腰骶区的后凸畸形。其通过测量站立侧位X线片上L5椎体下终板的平行线与S1椎体背面延长线的垂线夹角表示。正常人的滑脱角为0°或负值(前凸),一般如果滑脱角大于40°~50°者,畸形容易继续进展。

骶骨倾斜度(sacral inclination):指S1背面延长线和地面垂直线的夹角,一般小于30°。

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指S1上终板垂线与S1上终板中点至股骨头中心连线的夹角。正常情况下重力线应通过股骨头中央,骨盆投射角的增大常与腰椎滑脱有关。

(三)骨扫描

对于具有创伤病史或新近出现的腰痛,高度怀疑峡部裂而又不能确诊的患者,可行SPECT同位素骨扫描。其能显示出骨损伤区域增高的骨代谢活性,提供更多的断面解剖细节,有助于与骨肿瘤及陈旧性骨损伤鉴别,获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同时还能用于康复状况的评价,确定运动员何时可参加比赛。对于新鲜的骨折引起的峡部裂通过制动,一般可获得自行愈合。

(四)腰椎CT扫描

对于高度怀疑峡部裂,而腰椎侧位和斜位片无法诊断的患者,CT扫描有助于确诊,同时还可显示峡部的细微变化及椎管情况,结合CT造影还可以了解神经根受压的细致情况。

(五)腰椎MRI

有助于评估峡部裂的软组织情况、相关的椎间盘退变和神经根压迫,提供更纤细的腰痛信息,因峡部裂上下节段椎间盘的髓核退变或纤维环的损伤都可以引起腰痛。

治疗

峡部裂和腰椎滑脱的治疗目前有非手术和手术两种。非手术治疗包括:观察、减少限制活动、理疗、支具或石膏和口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小关节峡部的修复融合、减压、滑脱复位及这些技术的结合使用。但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仍具有挑战性,治疗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滑脱角和分级、滑脱的病因及体查结果(特别是神经体征)。

(一)观察

儿童和少年期脊椎滑脱小于30%者,应每6个月行定期腰椎正侧位片随访至骨成熟。

(二)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有腰痛的峡部裂,1°~2°的椎体滑脱,以及初次发作腰痛或过度活动后发生腰痛的患儿。对于症状轻、滑脱小于30%的患儿,采用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结合理疗及后续的腹肌和背伸肌强度训练,一般可恢复。对于峡部急性损伤、有严重腰背痛及症状持续存在者,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制动,一般可获得新鲜峡部裂的愈合及症状的消失。而此病治愈最有判定意义的指标是腘绳肌紧张的消失。

(三)手术治疗

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是:持续或反复腰痛,影响正常生活和活动;有神经或马尾受压的症状和体征;滑脱程度大于30%~50%;滑脱角大于45°,腰骶区明显后凸或腰骶段不稳的患者。

手术分为原位融合术和复位术。原位融合术包括峡部不连修复术;腰骶后外侧融合术(可同时进行后路减压);峡部缺损修整植骨单脊椎内固定术(如Buck法、Scott法、Hefti法及LSRF法);前路椎间融合术。复位手术包括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后路器械复位固定术、前后路联合复位固定术。

多数患者通过原位融合术皆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复位手术一般适用于严重滑脱需行减压手术。而采用原位融合又无法控制滑脱加重者,或者腰骶角大且腰骶段显著后凸、站立姿势异常、妨碍躯干和下肢功能者。

来源
骨科学,第1版,978-7-117-19793-9
上一篇:先天性脊柱畸形 下一篇:先天性锁骨假关节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