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骨不连与骨折延迟连接
骨不连与骨折延迟连接
作者
李佳;赵喆;唐佩福
概述

骨折超过预期的时间没有愈合,被称为延期愈合(Delayed Union),骨不连的发生率为2%~7%。诊断时包含两个要素:

1.时间

骨折后6~9个月仍未愈合。

2.动态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连续三个月骨折端没有愈合的迹象,即X线片显示骨折间隙和骨痂生长情况没有变化。

病因学

1.骨不连的全身因素

高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HIV感染;吸烟;酒精依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放疗过后;血管病;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抗凝抗血小板药。

2.骨不连的局部环境因素

(1)血供障碍

特殊部位骨骼的营养血管为单一血供(图1),其中的一个骨折端将缺乏血供,影响骨折愈合。如胫骨下三分之一骨折、腕舟骨骨折、股骨颈骨折等;高爆力导致的骨折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甚至血管断裂;过多的显露骨折断端,使用钝的扩髓装置快速、过度扩髓造成热坏死等因素均可造成骨折端的血供障碍;骨折的一端丧失血供或血供较差,骨折仍有机会愈合,但愈合速度会缓慢;骨折的两端均出现血供障碍,骨折很难愈合;除非在骨坏死区重新建立血供,否则任何对骨折机械环境的处理都是徒劳的。

图1 特殊部位骨骼的血供单一,如胫骨干为单一营养血管供应,骨折后远端失去血供

(2)机械稳定性

高能量导致的开放性骨折,骨质缺失可导致内固定术后机械稳定性差;选用了不合适的内固定器材可以造成骨折端力学稳定性差,如在某些位置使用强度较低的1/3管形钢板、克氏针、直径过细的髓内钉固定,断端活动程度超过成骨细胞所能承受的范围,反复活动导致钢板疲劳折断;应用了错误的固定理念,如简单骨折断端遗留间隙,未获得接触和加压,可以导致断端处钢板应力集中;在某些力学结构比较特殊的部位如股骨近端,复位不良、遗留内翻畸形等,会造成力臂变长易造成内固定失效。

(3)感染

骨折端和周围软组织感染是骨不连的直接原因。感染可以导致滋养血管闭塞,骨折端坏死。感染性肉芽组织长入骨折端,形成骨折接触不良。感染还可以导致内固定松动,造成机械性不稳(图2)。

图2 胫骨感染性骨不连,X线片可见局部骨密度增高,死骨形成

(4)骨折端的接触不良和骨缺损

有活力的骨端或骨块之间的直接接触利于骨折愈合。软组织嵌插、复位不良、骨折分离、骨缺损等均可导致接触不良,造成骨不愈合。

骨不连的分类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骨不连分类方式是Weber-Cech分型:

1.富血供-有活性的骨不连,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

(1)象足形骨不连

骨折端明显增生,形成大量的骨痂,骨折断端活性好,多由于固定不稳定、制动不充分或过早地负重造成;

(2)马蹄形骨不连

骨折端中度增生,形成少量的骨痂,多由于钢板螺钉内固定后中等程度不稳定;

(3)营养不良性骨不连

该类骨折并非富血供,然而在断端仍可见血管和骨痂形成,通常继发于明显移位的骨折端分离或者复位不良。

2.乏血供-无活性的骨不连,可以进一步分为四种

(1)扭转楔形骨不连

骨折区域中间楔形骨块的血供减少,一侧主骨块愈合,而另一端发生不连,通常继发于钢板螺钉固定胫骨干楔形骨折;

(2)粉碎性骨不连

骨折区域中一块或多个中间骨块发生坏死,影像学证实无任何骨痂生长,通常继发于应用钢板螺钉固定严重骨折;

(3)缺损性骨不连

骨折无法通过缺损的区域愈合,通常继发于开放骨折、骨髓炎截骨术或者骨肿瘤切除术;

(4)萎缩性骨不连

骨折断端骨质疏松并萎缩,继发于中间骨块缺失或者无成骨能力的瘢痕组织嵌入骨折断端。

3.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的分类

(1)增生性骨不连

骨折端有良好的血供和生物活性(图3)。但稳定性差,产生大量的软骨性骨痂。X线片呈现出“象足征”或“马蹄征”。

图3 增生性骨不连的X线表现呈现象足征(或马蹄征)

(2)营养不良性骨不连

因创伤、医源性损伤等因素导致的骨折端缺血(图4),影响了骨折的愈合,可以伴随或不伴随骨缺损。介于增生性骨不连和萎缩性骨不连之间的一个类型,属于二者之间的一个过渡状态。

图4 股骨干开放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骨不连患者

A.患者术前X线片,可见患者股骨为开放性粉碎骨折;B.采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X线片;C.术后13个月X线片,骨折线仍清晰可见,另可见远端骨块不包含峡部,髓腔较为宽大,稳定性欠佳;D-G.术中在远端骨折块偏近端置入三枚阻挡螺钉,缩小髓腔宽度;H.术后X线片。


(3)萎缩性骨不连

骨折端在缺血状态下,缺乏力的传导而出现萎缩,上肢发生萎缩性骨不连的几率较高。X线片可成“鼠尾征”(图5)。

图5 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

A.术前X线片;B.采用切开复位螺钉、钢丝结合克氏针固定;C.术后16个月X线片,可见断端萎缩性骨不连。


(4)感染性骨不连

脓液浸泡,骨块腐蚀,导致骨感染伴发骨不连。X线片可看到骨折端呈虫蛀样改变,骨膜反应和死骨等表现。

(5)假关节性骨不连(假性滑膜关节)

骨端间有充满液体的封闭式假性滑囊,类似于关节结构,可活动。多发生于骨折保守治疗的病人,因固定不稳,早期过度活动造成。

骨不连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生物物理疗法

包括电刺激、超声刺激、体外高能量振动波、高压氧治疗等。

2.局部注射疗法

包括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注射性骨生长因子等。

(二)骨不连的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

骨不连手术治疗的总体原则:

(1)拆除不稳定的内固定物。

(2)治疗感染因素。

(3)矫正畸形。

(4)治疗骨缺损。

(5)断端处理。

(6)实施坚强的内固定。

(7)局部进行生物学的刺激促进愈合。

(8)重建足够的软组织覆盖。

(9)邻近关节的松解。

2.骨不连治疗方案的临床决策

首先除外感染性骨不连,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策略同非感染性骨不连有较大不同,应单独对待,多采用骨搬移的办法,在控制感染的同时,治疗骨缺损、骨不连的同时;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决策,核心在于分辨造成骨不连的原因是稳定性欠缺或是局部环境破坏:对于局部环境破坏造成的非感染性骨不连,以局部刺激为主,方法包括去皮质术,疏通髓腔,植骨术,骨髓血注射等。对于稳定性欠缺的非感染性骨不连,以断端稳定为主,具体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先前的固定方式,内固定物是否失效,骨折部位的生物力学特性,骨质缺损的程度等,下文中介绍了多种不同的稳定断端的方法。

(三)手术方法

1.植骨技术

植骨是骨不连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作用根据所用材料和方法包括:①骨再生:移植物包含有活性的成骨细胞、骨膜细胞,直接生成骨;②骨诱导:含有生长因子,能募集局部的间充质细胞并促进其分化;③骨传导:提供骨爬行替代的支架结构。

2.移植的材料

包括自体骨、异体骨和人工替代材料。自体骨具有骨再生、骨诱导、骨传导的所有功能,是移植的“金标准”。只有在自体骨无法获取或取骨不足的情况下,才考虑应用异体骨。只具有骨传导性能的人工替代材料失败率较高,应慎重应用。

(四)关于移植骨的形状和植骨方法较多,临床上经常将几种植骨方法联合应用

1.取髂骨术

髂骨是全身最适合的取自体骨部位,其作为自体骨移植材料的应用方式包括骨颗粒与填充植骨、骨条与栅栏式植骨及骨块与加垫式植骨等。

2.骨泥与填充植骨

常通过扩髓获得骨泥,其具有骨再生、骨诱导的性能,无骨传导性能;该方法恢复快,损伤小。

3.骨板植骨

骨板植骨是取自体长骨的皮质骨板或异体骨板,利用其机械支撑性能和骨愈合性能,修复较大的骨缺损。包括加盖植骨、滑移植骨、嵌入植骨以及骨钉植骨等。近年来已经很少应用了。

4.腓骨移植

整段腓骨移植可桥接尺、桡骨等骨缺损。较大的长管状骨缺损,腓骨移植还可兼备植骨和辅助固定等双重作用。随着骨搬移技术的广泛应用,腓骨移植的应用也随之减少。

(五)固定方法

1.扩髓髓内钉内固定术

适合于富血供-有活力型骨不连的固定,对萎缩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欠佳。扩髓后更换粗的髓内钉能获得更好的力学稳定性。扩髓过程中,磨削下来的骨屑还可以挤入骨折端,相当于经髓腔向骨折端植骨。局部组织受到刺激而重新开启骨的愈合,即所谓的开关现象。

手术适应证:股骨或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继发肥大性骨不连;上肢、干骺端骨折后骨不连选择该术式需慎重。感染性骨不连、萎缩性骨不连、伴随骨缺损的骨不连均不适合更换髓内钉的术式。

2.锁定单钢板固定、植骨技术

手术适应证:经钢板固定后发生的下肢骨不连,预置钢板的对侧骨皮质接触良好,能获得支撑者;四肢干骺端骨折发生的骨不连;锁骨及上肢骨发生的骨不连骨盆、髋臼骨折继发的骨不连。

3.双钢板固定、植骨技术

手术适应证:经钢板固定后发生的长管状骨骨不连,预置钢板的对侧骨皮质缺损,不能获得有效支撑的骨不连。包括骨干和干骺端的骨不连。锁骨、前臂等骨骼较细,力学载荷较小,不适于双钢板固定。

4.其他骨折端稳定技术

髓内钉辅助锁定钢板固定:干骺端骨折部位或宽大的髓腔很难加持稳定髓内钉,此时采取很小的手术干预,辅以钢板固定,可获得骨折端稳定的力学环境,促使骨折愈合。钢板应该安放在骨折的张力侧,推荐使用锁定钢板。

髓内钉辅助阻挡螺钉稳定技术:在髓内钉固定的早期,若发现骨折端不稳,甚至出现力线异常,有骨不连倾向时,可采取闭合复位阻挡螺钉加固稳定技术(图5),及时控制骨折端的过度活动,促进骨折继续愈合。

5.骨搬移技术

手术技术包括:安装外固定器;感染部位的大段骨和骨痂切除;干骺端截骨延长。优点包括彻底去除了感染源、免除取骨等并发症、骨折端直接愈合、缩小软组织缺损等(图6、图7)。

手术适应证:伴随死骨、死腔、窦道等的感染性骨不连;肿瘤切除、创伤性骨丢失等遗留的大段骨缺损;伴随骨缺损的假关节性骨不连。

图6 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及骨延长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

A.单向骨延长技术:截除感染不愈合的骨段,在远离不愈合的区域做一新鲜的截骨平面;断端加压1周后开始每天分4次延长1mm,新鲜的云雾状骨痂逐渐形成;B.如果缺损骨段过长,可进行双向骨延长术。

图7 胫腓骨近端开放粉碎性骨折患者

A.术前X线正侧位,可见胫骨近端开放粉碎性骨折,部分骨质缺失;B.予以清创并行外固定架固定术;C.术后软组织感染后再次清创,在骨折端截骨去除感染,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固定,并在远离骨缺损端的胫骨干中远段截骨;D.胫骨远端截骨处加压1周后,开始向近端搬移,每天分4次搬移共1mm,可见搬移骨段远端路径上有骨痂生长;E.长时间长距离搬移过程中,可以应用矫形外固定架纠正患者马蹄足下垂;F:搬移术后,当骨痂矿化后,拆除外固定架。

预防

预防骨折延迟连接应尽早开始,在骨折发生后的每一治疗阶段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骨折伤员的转运

对伤肢进行妥善的固定,避免加重骨折部位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防止骨折延迟连接的发生。

2.骨折复位

骨折复位应越早越好,争取达到解剖复位,严格注意保护骨折部位的软组织,防止骨折间隙软组织嵌顿,避免过度牵引。

3.骨折固定

无论选择何种固定方式,应该达到三个目的:

(1)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

(2)保障骨折愈合过程;

(3)创造早期活动的条件。

4.功能锻炼

适当的功能锻炼能够促进骨折愈合;

5.预防感染

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加强引流,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

6.控制药物应用

避免使用对骨折愈合不利的药物,如激素、免疫抑制剂。

来源
骨科学,第1版,978-7-117-19793-9
上一篇: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 下一篇:骨折畸形愈合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