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骨呈不规则四方形,位于第4、5跖骨及跟骨间,是维持足外侧柱和外侧纵弓重要的骨性结构。其近侧面与跟骨形成跟骰关节,远侧面与第4、5跖骨形成跖骰关节;内侧面紧邻舟状骨,有楔骰足底韧带通过;背侧面有楔骰背侧韧带、跟骰背侧韧带、骰舟背侧韧带及跖跗背侧韧带通过;跖侧有腓骨长肌腱沟,其内有腓骨长肌腱通过。足外侧柱的活动度最大,约20°,而跟骰关节在参与足内、外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足踝部的手术当中,应尽可能保留外侧柱,若为骨折脱位需要固定,也应采用弹性固定,若需行关节融合,应尽可能保留跟骰关节,以避免进一步影响足部功能。
由于骰骨周围韧带结构稳定,单纯脱位相对少见,大多是骨折脱位。扭转暴力常造成骰骨撕脱性骨折,若中足受直接暴力,骰骨夹在4、5跖骨和跟骨间可形成“胡桃夹子”样的压缩性骨折,可造成外侧柱明显短缩和前足外展畸形。
直接的挤压力或足的跖屈和外翻都可造成骰骨骨折脱位。
骰骨骨折有两种类型:撕脱骨折和压缩骨折。以前者常见,但后者更为严重。足的外侧柱相对更为稳定。在足趾固定时,身体应力可经跟骨传导到骰骨,两端挤压骰骨发生压缩骨折。严重外伤可产生中跗关节脱位,引起不稳定。此时应注意检查足的内侧,发现韧带损伤或骨折。
无移位撕脱骨折和不严重压缩骨折,可用小腿石膏固定4~6周。严重压缩骨折可引起外侧柱短缩、塌陷,中跗关节不稳定,需恢复骰骨外形。从骰骨中间撑开后植骨,用外固定器或钢板固定。如果骨折粉碎严重,则需行关节融合。
骰骨也可发生单纯脱位,脱位常由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引起,骰骨通常向背内侧脱出,足斜位可很好显示骰骨脱位形态。完全脱位后应尽早复位,以解除对皮肤的压迫。手法复位时可在牵引足趾同时,足旋后、内收,并用手指从足的背内侧推挤骰骨。如复位失败,应切开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术后用石膏托固定6周。拔出克氏针后练习活动。
根据患者外伤史,结合患足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以及可能发现的前足外展畸形或外侧柱短缩,应高度怀疑骰骨骨折,需常规拍摄足正斜及侧位片,除了明确诊断骰骨骨折外,还可发现可能合并的其他骨折,如跖跗关节损伤。CT也应作为常规辅助检查,以明确关节受累情况及骨折压缩程度,以指导进一步治疗。
对于单纯撕脱性骨折,若无明显移位,则偏重于损伤韧带的修复,建议采用石膏或支具外翻位固定4~6周,6周后可在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直至完全愈合。
对于压缩性骨折,由于常造成外侧柱短缩,如不解剖重建,远期创伤性关节炎及畸形愈合率较高,严重影响最终治疗效果,因此,若无手术绝对禁忌都应手术治疗。但手术前应重视软组织情况,需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术。
手术时常规采用足外侧切口,暴露骨折断端后,需在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压缩的骨折端,由于骰骨内大多为松质骨,因此,复位后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需取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填充。复位后采用2.7mm微型钢板系统进行固定,如合并外侧柱脱位,还应用克氏针跨跖骰关节作弹性固定。固定后,建议常规采用微型支架固定6周(图1),以维持外侧柱长度。

图1 骰骨骨折
A.术前正侧位X线片显示骰骨骨折;B.术中用微型钢板系统进行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