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
作者
危杰
概述

单纯股骨头骨折极为罕见。多为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ThompsonⅤ型)。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近年来,随着高速交通的发展,此类患者明显增多,北京积水潭医院1997—1999年入院治疗18例,而2001—2003年为44例。其发生率随高能量创伤的增多而逐年上升。

发病机制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多与车祸有关;尤其在撞车时未使用安全带、屈髋屈膝撞击引起。其次为摔伤,也有报告说对大转子的直接暴力也能引起此种损伤。

创伤作用机制为暴力沿股骨干长轴传导,股骨头向后上移位,此时:屈髋90度,造成髋关节后脱位;屈髋60度,坚硬的髋臼后缘对股骨头产生剪式应力,造成骨折。PipkinⅠ型为内收位损伤,PipkinⅡ型为外展位损伤;当股骨头骨折后,与颈相连的部分成锐性边缘,在暴力继续作用下,向近端从骨膜下剥离,有时甚至达髂嵴,此时股骨头在骨膜下固定,持续的脱位暴力造成股骨颈骨折为PipkinⅢ型损伤。

当屈髋大于60度时,则易发生髋臼骨折,且髋臼及股骨头的关节软骨破坏,Ⅱ期形成变性,愈后差。

分类

Thompson分型的第Ⅴ型为髋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颈的骨折,之后Pipkin又将其第Ⅴ型分为4个亚型(图1)。

Ⅰ: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陷凹中心远侧的骨折。

Ⅱ: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陷凹中心近侧的骨折。

Ⅲ:Ⅰ或Ⅱ型伴股骨颈骨折。

Ⅳ:Ⅰ或Ⅱ型伴有髋臼骨折。

从上述分类方法,基本能判断出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该分类体系得到了大多数医生的认同。

图1

A. PipkinⅠ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陷凹中心远侧的骨折;B. PipkinⅡ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陷凹中心近侧的骨折;C. PipkinⅢ型:Ⅰ或Ⅱ型伴股骨颈骨折;D. PipkinⅣ型:Ⅰ或Ⅱ型伴有髋臼骨折

实用解剖

股骨头约占圆球的三分之二,方向向上、向内、向前,股骨头凹处有圆韧带与髋臼相连,其内有血管进入股骨头。圆韧带作用为增加股骨头稳定性及提供部分血运。股骨头除头凹外均由透明软骨覆盖。在一个步行周期中,70%的股骨头关节面参与负重,但瞬时接触者只占25%。承重区主要位于股骨头外侧部。

髋臼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单纯骨性髋臼只能容纳股骨头的五分之二;而盂唇使之加深加宽,最终髋臼紧抱股骨头的二分之一。

关节囊于前部覆盖股骨头、颈的全部,并得到强大的髂股韧带的加强;在后部,关节囊仅覆盖股骨颈的中、内三分之二且仅有薄弱的坐骨韧带的加强。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对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包括手法整复及手术治疗,然而使用何种方法有很大分歧。目前大多数作者认为应急诊处理,尽早复位。根据临床及随诊发现,早期复位能使股骨头血运尽早及完全恢复,延至12小时以上则股骨头缺血坏死几率增加。对于高能量多发损伤,在纠正心肺异常,出血的同时,尽早复位能减轻血压持续下降。

1.手法整复

(1)Bigelow 法(图3)

患者仰卧位。助手压住双侧髂前上棘以固定骨盆。术者一手握着患肢踝部,另一前臂置于患肢膝部。顺着畸形方向牵引,屈髋90°以上后内收,内旋患髋,当股骨头还纳进入髋臼后,牵引下外展,外旋,伸直髋关节。

(2)Allis法(图4)

患者仰卧位。助手压住双侧髂前上棘以固定骨盆。术者一手握着患肢踝部,另一前臂置于患肢膝部。顺着畸形方向牵引。维持牵引下屈髋90°,内旋或外旋髋关节直至复位。

(3)Stimson 重力法(图5)

患者俯卧位,下肢下垂。屈髋屈膝90°。助手固定骨盆。术者抓持患肢远端牵引并内旋或外旋髋关节直至复位。

图3 Bigelow 法

图4 Allis法

图5 Stimson 重力法

手法复位:不适当的手法复位能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如Bigelow法环绕复位施加太大应力于股骨颈,使股骨颈与髂骨翼发生杠杆作用,能造成Ⅰ型或Ⅱ型骨折加重为Ⅲ型骨折。另外,环绕时加大旋转,还能造成坐骨神经损伤,因此整复前后一定要详查下肢神经的功能。Stimson法因需患者俯卧位,而较少应用。临床上我们常在麻醉下应用Allis法复位。复位后应达到:①髋关节解剖复位;②股骨头解剖复位。手法复位后摄双髋正位片,确定复位及作双侧对比,如与对侧X线片比较,关节间隙增大超过2mm则提示:①关节内游离碎骨块;②复位不完全;③软组织嵌入。此时应作CT等检查并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随后应评估髋关节稳定性,在屈髋0~30度内轻微活动髋关节,如能保持稳定,并经影像学确认解剖复位则可行骨牵引治疗6~8周,之后再经6周免负重活动。

2.手术治疗

由于存在关节内碎骨块及软组织嵌入等因素影响复位,故多需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①手法复位失败或髋关节在复位后的X线片及CT片上未及解剖复位。②复位后髋关节不稳定。③明显的髋关节粉碎骨折或复位后骨折块移位大于2mm。④手法复位后出现坐骨神经症状。⑤合并股骨颈骨折。⑥股骨头承重区大块骨折。

(2)手术方法

1)手术入路的选择:Ⅰ型骨折位于股骨头前内下部,采用髋后侧入路时,需极度内旋股骨,股骨头脱位时骨折面正对着髋臼方向,不便于骨折块复位及内固定。而后侧入路便于髋臼后壁骨折的处理,不影响股外侧动脉升支等血液供应,当骨块较小而仅需切除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髋后外侧入路既可保护血运,又利于骨折块的固定,且对于Ⅲ型骨折股骨颈的空心钉固定也十分方便,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手术入路。

2)对股骨头折块的处理:较大折块(大于1/3)时内固定是必要的,股骨头中心凹陷远侧折块通常较小,且属于非负重区,可行切除,不影响功能;不论手术切除或内固定,术后有时需要牵引6周。

切开复位时应注意保护股骨头的血运,约有超过1/3的病例其残留于关节内的较大骨块仍有关节囊等软组织与髋臼相连,原则上应尽量保留,但不能因此而过分延长手术时间或影响复位质量。

对股骨头骨折块多采用可吸收钉或直径4mm的半螺纹钛钉埋头后固定。可吸收钉的最大优点在于股骨头晚期坏死塌陷时,其本身不会对髋臼软骨造成进一步的损害。拧入可吸收钉前,钻头钻孔长度应大于钉长6mm以上,并可用小注射器向钻孔内注入起润滑作用的生理盐水。对Ⅲ型骨折,还应加用空心钉固定股骨颈。Ⅳ型骨折的髋臼骨折块多因较小而可以切除,其疗效与Ⅰ、Ⅱ型骨折大致相当,明显好于Ⅲ型骨折。

3)人工关节置换术:PipkinⅢ型股骨头缺血坏死率极高,可考虑一期人工关节置换。年龄因素需要注意。对于小于50岁的患者,即使为PipkinⅢ型损伤也应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而对于大于65岁,或原先关节内就有病变的患者,可考虑各种形式的关节置换术。

来源
骨科学,第1版,978-7-117-19793-9
上一篇:髋臼骨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