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骨呈楔形,介于头状骨与三角骨之间,分别与之构成有关,有坚强的骨间韧带相连。钩骨钩介于腕管与腕尺管之间,分别有腕横韧带、豆钩韧带及小鱼际肌附着,钩的桡侧是屈肌腱,尺侧是尺神经血管束,尺神经深支绕过钩的底部进入掌深间隙,因此钩骨钩一旦骨折、移位,易造成屈肌腱断裂和尺神经卡压。由于钩骨供血来源多样,供血充分,骨内供血多极化,故不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钩骨体部骨折多见间接暴力,偶尔由直接暴力所致,可分为远侧部和近侧部骨折两类,以远侧部骨折较多见。钩骨钩骨折多见于运动性损伤,直接暴力可发生于球拍对钩骨钩的撞击,而导致钩骨钩基底的骨折。间接暴力为腕关节过度背伸时,腕横韧带和豆钩韧带对钩骨钩的牵拉所致钩骨钩尖端的骨折。
钩骨位于远排腕骨尺侧端,分体和钩两部分。体呈椎状,宽大的基底位于远侧,与第4、5掌骨基底相接;尖端位于近侧,与月骨或三角骨远侧成关节;外侧面直立,与头状骨相对,构成头钩关节;尺侧面为螺旋形的斜面,朝向尺掌侧,与斜行的三角骨远侧面相对,组成三角钩关节;掌侧面无软骨覆盖,但近尺侧边缘有一骨突,8~10 mm长、4~5 mm厚,表面粗糙,称钩骨钩,屈肌支持带、豆钩韧带、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附着在钩的尺侧面;背侧面也是裸露的皮质骨,但无肌肉和肌腱附着。
钩骨体的掌、背侧面均有滋养血管进入,并在骨内分支吻合成网,供血至钩骨体的各个部位。钩骨钩有其自己的滋养血管,分别由钩端和基底的内侧入骨,也在骨内分支并相互吻合。体、钩滋养血管,在骨内的分支无交通。目前未见有钩骨缺血坏死的报告。有研究显示,钩端滋养血管缺如率高达29%。后者,折于基底滋养血管掌侧,钩骨钩有缺血坏死的风险。
X线片:钩骨体部骨折拍摄腕关节正位平片即可明确诊断。但钩骨钩骨折在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上难于诊断,需采用特殊体位摄影。
CT:通过观察腕骨的不同横截面,可直接显示出钩骨钩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程度。因此,在临床上怀疑钩骨钩骨折而单纯X线不能明确诊断时,应常规做CT检查。特别是三维CT可消除重叠腕骨的影响,从立体上判断骨折移位的方向性,因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1.无移位的钩骨体部骨折,因其较稳定,也无并发症,采用石膏托外固定4~6周即可。
2.体部骨折有移位或并发腕掌关节脱位,早期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晚期则在复位后做腕掌关节融合术,以消除持续存在的疼痛等症状。钩骨钩骨折对手的功能影响较大,并发症多,骨折片较小并且垂直于手掌,很难复位和外固定,因此一旦确诊,即应手术治疗,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或钩骨钩切除术。前者因内固定较困难,易并发尺神经卡压和屈肌腱损伤,而较少应用,后者手术操作简单,不破坏腕关节的稳定,术后无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得以迅速恢复。术中应修复钩骨钩骨折断面、豆钩韧带,将腕横韧带的止点与骨膜一起缝合。合并尺神经卡压时应同时行尺神经松解术,屈肌肌腱断裂时也应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