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后脱位约占所有肩关节脱位的2%,发病率低易于漏诊,早期文献报道漏诊率可达60%~79%,因而有人将肩关节后脱位称为“诊断陷阱”。通常肩关节后脱位的前后为X线片图像与正常肩关节的相似(图1左),但临床体检可发现患肩活动受限,以外旋受限为著。特殊体位的X线片,如肩胛盂切线位片(图1中)有助于诊断;CT扫描常能确诊(图1右)。
肩关节后脱位的脱位机制为,肱骨在内收内旋位遭受轴向应力;最常见的脱位原因是电击伤,和癫痫发作。后脱位的伴随损伤包括反向 Bankart损伤和反向Hill-Sachs损伤(图1右);骨折和肩袖损伤曾见报道;其他合并损伤还包括小结节骨折,肩胛下肌损伤,以及肱骨近端或骨干骨折等。

图1 肩关节后脱位的前后位X光平片(左),肩胛盂切线位片(中)和CT扫描(反向Hill-Sachs损伤)(右)
肩关节后脱位往往合并肱骨头和肩胛盂的交锁,与前脱位相比复位更为困难。由于后脱位较高的漏诊率,许多患者确诊时已是陈旧性脱位,软组织挛缩和嵌顿时这类病例几乎不可能手法复位。治疗时大多需要麻醉,根据交锁方向行轻柔地手法解锁复位,复位一旦失败,要果断切开行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选腋前方切口,纵向劈开肩胛下肌,切开关节囊,复位移位的肱骨头。合并小结节骨折、肩胛盂骨折、反向Hill-Sachs损伤或者存在复位后肩关节不稳定者,需同时行重建手术,对骨折行复位内固定。
肱骨头前内侧缺损是肩关节后脱位后不稳定的常见原因,需要手术处理。如果肱骨头缺损范围小于30%,可将肩胛下肌肌腱转位至缺损处进行填充,亦可将肩胛下肌连同小结节一起转位填充肱骨头的缺损。肱骨头缺损大于30%者需要作结构性植骨,或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也是最易脱位的关节之一。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肩关节脱位的发病年龄呈“双峰状”,分别为10~20岁和50~60岁。根据脱位的方向分为肩关节前脱位、后脱位、下方脱位以及上方脱位(即合并肩峰骨折的向上移位)。
创伤暴力是肩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它还会造成关节周围结构不同程度的损伤。再脱位的发生率与初次发病的年龄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初次发病年龄小于20岁,且长期参加运动者,其再脱位率可能高达90%;初次发病年龄在20~25岁者,再脱位率降至50%~75%;初次发脱位年龄大于40岁者,再脱位率显著降低,但合并肩袖损伤的几率明显上升,大于40岁者约15%,大于60岁者高达40%。
肩关节具有很大的活动度,但正常活动时,肱骨头与肩胛盂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移不超过1mm,因为关节周围的结构将它们紧紧维系在一起。这些稳定结构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稳定结构包括肩胛盂关节面、盂唇、关节腔内负压以及关节囊韧带结构;动态稳定结构包括肩袖肌群,胸大肌,背阔肌,二头肌和肩胛肌群。
肩胛盂关节面呈椭圆状,纵轴长于横轴,其软骨下骨相对较为平整,软骨面周缘增厚中央较薄,形成凹陷,增加了盂肱关节稳定性。盂唇紧密附着于肩胛盂边缘,使肩胛盂边缘增高,肩胛体凹陷深度增加了50%。
根据发病原因, 肩关节脱位可以分为自发性脱位(关节松弛)、创伤性脱位;根据脱位的次数可以分为初次脱位、再次或多次脱位。最为常用的分类方法则是根据肱骨头脱位的方向,将肩关节脱位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下脱位以及上脱位。
1.保守治疗
急性肩关节前脱位如果没有骨折及血管神经等关节周围重要组织损伤,应该及早复位,复位过程中尽量减少周围结构的损伤。在麻醉监护或镇静药物作用下进行复位可以使患者放松。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的方法有多种,除为人熟知的足蹬法以外,还有Stimson法和Spaso法。
肩关节复位后患肢要作一定程度的制动,以往多作“搭肩位”绑带固定,近年来采用普通颈腕吊带将患肢悬吊固定于内旋位,其间辅以肘腕关节功能锻炼和低平面的肩部活动:患肢上举不得高于肩关节平面,禁止外展外旋动作。悬吊固定3周后撤去吊带,逐渐过渡至完全主动活动。
2.手术治疗
急性肩关节前脱位多可手法复位进行保守治疗,只有存在软组织嵌顿导致无法复位,或者合并肱骨大结节、肩胛盂缘骨折者才考虑手术治疗。不过由于保守治疗后有比较高的再脱位率,人们开始倾向于手术治疗。
(1)关节镜下修复术(Bankart修补)
近年来关节镜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它成为手术治疗 肩关节脱位的主流方法。患者通常在全麻下侧卧,30°镜后方进镜,全面探查关节腔;旋转袖间隙行标准前方入路,探针确认Bankart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病理结构。如果骨结构没有缺损,且盂唇尚完整、关节囊组织结构弹性好,即可决定进一步关节镜下完成修补。从肩胛下肌腱上方建立前方第二通路,使用专用工具松解粘连的盂唇,骨面新鲜化,分别在前下方3,4,5点处各打入1枚直径3.5mm带缝线铆钉,缝合盂唇并打结,紧缩关节囊。
(2)切开修复术
肩关节初次急性脱位的患者一般不作切开手术,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需要进行切开稳定手术,例如关节镜检查发现肩胛盂或肱骨头后方有较大骨性缺损、关节囊过度松弛且盂唇质地较差无法缝合修补,以及关节囊松弛伴随多向不稳定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行切开关节囊、紧缩缝合,并选择性地进行植骨术。
手术切口一般取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可选择性切开胸大肌上半部以增加暴露范围,手术结束前在缝合修复。顺肌纤维方向劈开肩胛下肌,纵向切开关节囊,拉钩牵开肱骨头,显露肩胛盂;根据损伤程度选择适当数量的带线铆钉修补盂唇,置入位置与关节镜下修复者一样;适当切除冗余的关节囊,置肩关节于外展45°、外旋45°位折叠缝合关节囊;最后缝合切开的肩胛下肌。
(3)术后康复
术后的康复与关节镜手术类似。通常在术后以颈腕吊带悬吊制动3周,此三周内辅以钟摆样运动和腕肘关节主动运动。3~6周逐步进行辅助主动活动,活动范围为前屈小于140°,外展小于140°,外旋小于45°,内旋不受限。6周后适当恢复主动活动,前屈,外展,外旋均不受限,辅以肩关节平面以下的力量训练。12周后进行完全主动活动及力量训练。如患者系专业运动员,其有身体接触的训练及比赛需在4~6个月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