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脐疝;umbilical hernia
脐疝(umbilical hernia)是小儿肠管自脐部凸出至皮下,形自脐环突出的疝称为脐疝(umbical hernia),临床上可分为婴儿型和成人型脐疝,婴儿脐疝以1岁以下婴儿多见,发病与人种有关,黑色种人的婴儿40%~90%有脐疝,明显高于其他人种,原因不清。低体重儿,发生率高达75%。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Down综合征以及腹水等容易发生脐疝。成人脐疝发生率明显低于婴儿,以35~50岁的妇女多见,男女比例为1∶3。脐疝的发生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组织薄弱以及妊娠、腹水、啼哭等致使腹内压增高因素有关。
婴儿型脐疝多在脐带残端脱落后数天或数周内出现。原因是腹壁筋膜在脐带血管穿过处未融合,脐瘢痕同脐环的附着软弱,腹内压增高。婴儿啼哭或咳嗽时腹部膨大,白线被过度牵伸,使未闭合的脐环裂隙更为加宽,致使腹腔内脏经此疝出。婴儿型脐疝多发生于脐环上缘,呈圆形,一般较小,婴儿啼哭或咳嗽时明显,但通常无症状,也不增大,能自行痊愈,绞窄罕见。
成人型脐疝是脐环关闭后,瘢痕组织在腹内压增加和腹腔脏器顶推下逐渐膨出而形成的疝,是后天性脐疝,以中、老年女性多见,自脐环上缘疝出者最常见。诱因为腹壁过度牵张、腹内压力增高,如妊娠、难产、腹水、肥胖等。其疝囊壁薄,疝囊的被覆层也薄,疝内容物似在皮下,如果疝内容物为肠管时,可见到肠蠕动。后天性脐疝的特点是不能自愈,且不断增大,易发生绞窄或嵌顿;另一特点是疝内容物易和脐瘢痕皮肤粘连,通常不能还纳,须手术治疗。
出生时脐带被结扎后,脐带所包含的血管不再有血液流通,6~10天后脐带与脐孔分离、脱落,遗留的脐带残端干结成一小的脐痂,它迅速愈合并很快被上皮所覆盖。愈合中,脐血管和脐尿管都纤维化,而且被牵向脐环缘。由于脐环的上半部仅有脐静脉通过,因此,附着于脐环上半部的瘢痕,不如由左、右脐动脉和脐尿管闭锁形成并连至脐环下半部的瘢痕致密坚实,脐疝多自脐环上半部出现的原因即在于此。
新生儿常有轻度脐疝,其中多数很快因脐环关闭而不复存在,有些则至一岁时才逐渐消失。脐环的关闭,很可能是腹部扁肌腱膜纤维交叉编织所产生的关闭作用的结果。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这就产生了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疝囊为突出的腹膜,表面有皮肤覆盖,皮肤与腹膜之间为薄层结缔组织,突出的内脏多为小肠、大网膜等,很少发生嵌顿。
婴儿脐环在出生后将持续缩小,最迟在1~2年内会完全闭合而使脐疝有可能自行消失。为此,婴儿脐疝原则上不需要手术修补,除发生嵌顿、溃破等紧急情况外,在小儿2岁之前可采取非手术疗法。满2岁后,如脐环直径仍大于1.5cm,则可手术治疗。原则上,5岁以上儿童的脐疝均应采取手术治疗。为了避免疝块逐渐增大、有利于脐环闭合,可用胶布粘贴或硬物堵蔽脐环等方法防止疝块突出至少半年。前者用纱布垫顶住脐部,使脐内陷,然后将两侧腹壁向中线推挤,用宽胶布条横向跨越脐部紧贴在两侧腋中线之间的腹壁上,使腹壁皮肤在中线呈一纵槽。后者可用大于脐环的木片或硬币覆盖脐部,并用胶布加以固定。粘贴胶布之前宜先用安息香酊涂擦皮肤,这样可以增加胶布黏度,并减少皮肤对胶布的刺激性反应。另应每隔1~2周更换1次胶布。
成人脐疝无自愈可能,且易转为难复性或发生嵌顿,更有因疝囊外覆盖的组织较薄而自行破溃的可能,故应在消除腹压增高因素的前提下,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脐疝手术修补较为简单,在游离疝囊、回纳内容物、结扎疝囊颈之后,适当游离疝门周围组织,酌情分层进行横向或纵向缝合疝门及邻近各层组织(特别注意腹直肌前鞘的缝合),多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对于疝门较大的脐疝或偶然发生的手术后复发,可用假体网片植入或贴补以加强缺损区。手术时应注意保留脐眼,以免对病人(特别是小儿)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脐疝手术后也宜用腹带捆缠腹壁以利手术创口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