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脱肛
脱肛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rolapse of rectum

中文别名 :直肠脱垂

概述

脱肛或称直肠脱垂(prolapse of rectum),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男女发病率相等,随着年龄增长多可自愈。5岁以后则罕见。

病因学

发生脱肛有三个重要因素:

1.全身因素

营养不良小儿,坐骨直肠窝内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支持固定作用,括约肌群收缩力也减弱,直肠容易自肛门口脱出。

2.局部组织解剖因素

①婴幼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倾斜不够,直肠呈垂直位,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骨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动;②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较弱;③直肠黏膜附着在肌层上较松弛,黏膜易自肌层滑脱。

3.促成因素

任何情况使腹内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肠脱垂。如经常便秘、腹泻、百日咳、包茎及膀胱结石、长期慢性咳嗽等疾患常是脱肛的诱因。有些疾病(如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或损伤(包括意外和手术损伤)造成括约肌及直肠周围肌肉功能或神经功能障碍者,直肠失去支持,腹压增高即可发生直肠脱垂。

病理变化

脱肛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仅有黏膜脱出者称为不完全性脱垂,直肠各层同时翻出者称为完全性脱垂,后者脱出肛门外的直肠部分较不完全脱垂者长。

长期脱肛的患儿,肛门括约肌松弛,脱肛后易复位。偶然因腹内压突然增高使直肠脱垂者,如未能及时复位,肛门括约肌收缩可引起脱垂肠段绞窄性坏死。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保守治疗

如脱肛继发于腹泻、便秘、膀胱结石等,这些疾病治愈后,脱肛常可自愈。在治疗期间须全面改善小儿的生活习惯,提高营养,培养定时的大便习惯(排便时间不能太长)。脱肛患儿关键在避免蹲位排便,排便时尽量不使髋关节屈曲。小婴儿可取直着大腿姿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以坐高盆(或将盆置板凳上)排便,或采取侧卧或仰卧排便。这样可使直肠不易脱出,如此坚持1~2个月可痊愈。

排便后直肠脱出时,应即时用手法复位。复位后肠又立刻脱出或平时一直脱出在外者,则于复位后用纱布叠成厚垫压住肛门,然后用胶膏将两臀部拉紧粘牢。并嘱小儿卧床休息1~2周,坚持卧床排便,肛门直肠不再脱出后,再坚持半蹲排便,1~2个月后多可痊愈。

如用以上方法脱肛仍复发,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2.中医、针灸疗法

中药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减。针灸(acupuncture)取百会(囟门未闭者禁针,可用温和灸)、长强、承山、肛门3及9点等穴。便秘者针支沟、阳陵泉;腹泻者针足三里。

3.注射疗法(injection treatment)

是将药液注射到直肠黏膜下层,使黏膜与肌层粘连,或将药液注射到直肠周围,使直肠周围组织,经药液刺激与直肠产生粘连而使直肠固定,不再脱垂而痊愈。如用药过量或用刺激性过大的药物,易引起黏膜坏死,也可因注射不当引起感染、脓肿、直肠壁坏死等并发症,故在应用注射疗法时应慎重。

直肠周围注射多采用的药液有0.5%~1%普鲁卡因95%乙醇溶液、5%鱼肝油酸钠等。直肠黏膜下注射的药液有5%碳酸甘油或30%盐水溶液,注射部位为直肠两侧和骶前部位,每次选择两个部位,治疗期间仍应坚持卧位或高坐位排便。一般仅须注射1次即可痊愈,少数病例7~10天后须重复注射1次。

4.手术治疗

不能复位的嵌闭性脱肛,或脱出肠段发黑坏死者,可局部热敷,用抗生素湿敷,插入肛管排气洗肠,待其自行恢复或脱落。否则须切除脱出部,边切边缝,或用电刀切除,出血量均较多,并且术后感染与狭窄的机会很大。

肛门括约肌松弛或收缩无力者,脱垂部分切除后仍可复发,如脊膜膨出术后形成的脱肛,须作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或用银丝箍绕在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称肛门周围箍绕术。对一些严重的直肠脱垂患儿,根据其具体情况可考虑行直肠悬吊术,该手术可通过腹腔镜完成,或经骶肛提肌紧缩等手术。

作者
陈亚军;王燕霞
来源
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上一篇: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下一篇:肛门周围脓肿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