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imple polyps
中文别名 :简单息肉;潴留性息肉
幼年息肉(juvenile polyps)又称简单息肉(simple polyps),或称潴留性息肉,多发生于2~10岁,发病率较高,约占小儿息肉中的80%,为良性含腺体的肉芽肿,多能自愈,尚未见有恶性变的病例,男孩多见。
幼年息肉85%为单发,14%为两、三个并发,90%以上发生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多位于直肠内距肛门3~4cm到7~8cm处,少数也可发生于右半结肠。其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过敏的基础上,由于硬便的损伤,慢性炎症引起。开始肠黏膜呈慢性炎变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径的息肉,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红色,随肠蠕动的牵拉息肉根部逐渐形成黏膜蒂,最后随肿物的增大而蒂变细,直至血运供应不足或蒂扭转,息肉糜烂、坏死、脱落而自愈(常需1年以上)。息肉受粪便的损伤、刺激,经常发炎及小量出血。病理切片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同时有慢性炎症浸润。多数病理学家认为幼年息肉是错构瘤(hamartoma),由于部分腺体扩张成囊状,内有大量黏液潴留,故又称为潴留性息肉。一般认为其不属于肿瘤性息肉,因而不发生癌变,若在幼年性息肉中部分区域出现腺瘤的改变,这些腺瘤成分可能会引起癌变。
低位息肉直肠指检能触及者一般均在门诊手法摘除。即用手指在直肠内压迫息肉蒂部,使其在蒂和息肉相接部离断,一般出血不多。如息肉大而蒂长者可以手指将息肉勾出肛门外,用丝线结扎蒂部,然后将息肉送还直肠内,待其自行脱落。息肉摘除后休息1小时,如排便或直肠指检无再出血则可令患儿返家。高位息肉可在乙状结肠镜检或纤维结肠镜检下,摘除息肉,以上方法不能摘除时,需考虑开腹切肠摘除息肉,但很少有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