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常指任何与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如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多位于脐周,常伴有厌食、呕吐、头痛、头晕、苍白、疲劳、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腹痛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改称为“功能性腹痛疾病(FAPD)”。罗马Ⅳ委员会认为不规范地使用FAP这一术语是一个重要问题,区分不同类型的FAPD对临床和研究都很重要。而不符合IBS、FD或腹型偏头痛诊断标准的FAPD称为非特异性FAP(FAP-NOS)。研究表明,同一例患儿可能罹患1种以上FAPD。在临床上,FAP仍将使用;然而在研究中,FAPNOS的诊断可能有点困难,但有望提高不同疾病诊断的特异性。
诱发腹痛的病因很多,应分清症状性、消化道功能性与器质性三种。
1.症状性多为肠道外疾病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肝胆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均可引起腹痛。肠寄生虫病在既往曾是腹痛的最常见病因,近年来由于饮食卫生的改善,肠寄生虫病已明显减少,尤其在城市。
2.腹腔内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阑尾炎、肠梗阻、急腹症等。
3.功能性最多见的病因是饮食不当、乱吃零食、过食冷饮、便秘、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亦称功能性消化不良)。
4.精神性国外亦有报告,认为与小儿心理因素障碍有关,如紧张、压抑等。
5.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再发性腹痛与慢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在5~15岁的儿童中,>35%的儿童会出现再发性腹痛。再发性腹痛患儿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37.7%。我国农村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平均为46.2%,儿童幽门螺杆菌有反复腹痛史的感染率(65.0%)显著高于无反复腹痛史儿童(36.7%)。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RAP 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对反复发生腹痛的患儿,可进行幽门螺杆菌的筛查,争取早期治疗。
腹腔器官本身痛觉并不敏感。腹痛的发生大体上可有三种形式:①绞痛(colic pain):多由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或梗阻(同时伴痉挛)引起,如肠管、胆管及输尿管痉挛或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②钝痛(dull pain):由器官被膜受牵扯引起,如肝、肾、阑尾及腹膜等炎症肿胀所引起的被膜牵扯,多表现为持续性钝痛。疼痛部位多与器官病变所在的部位一致。③牵移性痛(transfer pain):内脏疼痛通过内脏感觉神经传入相应的脊髓段,使进入相同节段的体神经支配部位感觉疼痛,如肝脏、胆囊疾病的疼痛有时可反射到右肩。此外,腹部以外的器官疼痛有时也可反射到腹部,如大叶性肺炎,带状疱疹侵犯腹部脊神经时都可出现较重的腹痛。破伤风的腹肌痉挛也可致剧烈的腹痛。
近年来认为FAP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脑肠轴(brain-gut axis)与FAP密切相关
FAP与其他FGID一样,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着生物-社会-心理模式,其症状与许多因素相关,如动力改变、内脏神经敏感性增加、黏膜免疫和炎症反应功能改变及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ENS)调节功能改变。有证据表明,心理困扰与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腹痛有关。慢性腹痛与应激性事件也有关系,如父母离异、住院、受恐吓和早期虐待。儿童及其家庭应对疼痛的方式会影响FAPD的后果。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儿童FA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遗传因素使得一些个体易患FAP,在另外一些患儿,环境因素及患儿的态度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FAP的发生、发展;5-HT再摄取转运体的多态性可影响5-HT神经递质的水平;G蛋白的多态性可同时影响CNS和肠道相关的行为。
3.益生菌因素
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着眼于儿童的机制研究仍较少,肠道菌群确实与IBS存在关联,但仍未完全明确这些变化是IBS的原因还是结果。IBS患者肠道菌群(粪便样本):多样性减低。益生菌可以改善IBS患者升高的炎症因子水平,缓解IBS患者症状,显著降低血浆MCP-1和IL-1β水平。无菌小鼠接受IBS患者的粪菌移植,小鼠出现内脏敏感表现,肠道炎症,行为异常。大鼠实验中,补充Roseburia.H菌可以改善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改善临床症状。
1.粪便常规、大便培养、虫卵和寄生虫检查,尿液分析和尿培养。
2.外周血 必要时查白细胞及分类、红细胞沉降率或C反应蛋白(CRP)检测以除外炎症感染。
3.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等。
4.X线检查 腹部平片以观察肠淤胀与游离气体。必要时做钡餐或钡灌肠以观察有无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肠粘连、肠梗阻或憩室。
5.胃镜检查 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进行胃镜检查有助于全面发现胃部病变如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病等。
6.胃电图检查 因是无创性检查,患儿易于接受,但所得结果特异性不强,仅能作参考。
7.幽门螺杆菌检查 对慢性反复发作腹痛有密切关系,如发现幽门螺杆菌应给予治疗。
8.胃动力学检查 如食管与十二指肠测压、实时超声、胃排空试验,有助于发现消化道动力障碍。
儿童时期的胃肠道症状可伴随着正常的发育过程,或是对内、外刺激不适应性的行为反应。不同年龄儿童FGID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基于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如生理的、自主的、情感及智力的发育程度。因此,临床医生主要依据其监护人的描述和解释,并通过临床观察来诊断,并且一定要注意患儿症状对监护人情绪和行为能力的影响。任何一项治疗计划都要兼顾患儿和监护人的感受,有效的治疗措施依赖于监护人的积极配合。对功能性疾病进行错误的诊断和不适当的治疗会造成患儿不必要的身体和情感痛苦。功能性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与不合理的处理方法有关。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对于症状性腹痛,首先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腹痛可给予对症治疗。
2.对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再发性腹痛按外科或内科专门章节提出的方法及时给予手术或药物治疗。
3.目前对FAP患儿的治疗尚无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成功治疗开始于患儿家庭和医师之间要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解除患儿和家长的心理负担,研究患儿的心理状况,是否有焦虑、抑郁情况,了解患儿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必要时给予心理治疗。
4.认知-行为治疗 对患儿及其家长的认知-行为治疗可降低腹痛程度,甚至完全缓解腹痛,6~12个月的随访很少复发,减少了腹痛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增加了患儿父母对治疗的满意度。
5.其他治疗
(1)FD治疗:应避免引起症状加重的食物(如含咖啡因、辛辣、多脂肪的食物)和非甾体抗炎药。对能加重症状的心理因素应加以疏导。对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儿,可用组胺受体拮抗剂和PPI来抑酸。如果FD治愈的定义是治疗4周后,症状完全缓解的话,奥美拉唑疗效要优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西咪替丁。虽然尚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但低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和丙米嗪常用于疑难病例的治疗。恶心、腹胀和早饱更难治疗,促动力药如西沙必利和多潘立酮也可应用。一项回顾性、开放性的研究表明,赛庚啶治疗FD是安全有效的。胃电刺激对难治性FD患儿来说或许是一个有前景的选择。
(2)IBS治疗:有数据支持益生菌的应用。一个小样本的儿童前瞻性、双盲试验报道了薄荷油在降低疼痛程度方面所取得的疗效。最近一项儿童IBS(包括所有亚型)双盲交叉试验显示了限制发酵短链碳水化合物(FODMAP)饮食的疗效,即减少发酵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的摄入。与FAP-NOS 的治疗相类似,行为疗法也可用于儿童IBS的治疗。
(3)腹型偏头痛治疗:治疗方案是由腹型偏头痛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和对儿童和家庭日常生活的影响决定的。一项14例儿童的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表明口服苯噻啶的预防效果,苯噻啶是一种具有抗5-羟色胺和抗组胺作用的药物。预防用药物如阿米替林、普萘洛尔和赛庚啶已经取得较好疗效。
(4)非特异性功能性腹痛治疗:大部分FAPD的治疗评估是不分类的,限制了结果的适用性。虽然成人研究已证实解痉药的疗效,但儿童应用解痉药美贝维林的效果并没有明显优于安慰剂。一项小样本的阿米替林试验证实了其疗效,而一项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却没有发现疗效。最近一项大样本的西酞普兰的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组比较,西酞普兰对FAP患儿的治疗有效。但临床医生、患儿和监护人应该意识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应用西酞普兰发出的黑框警告,即青少年自杀意愿的风险增加。催眠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给这些患儿提供了即时的和长期的益处。
6.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引起腹痛的病因很多,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内伤饮食、虫积、热结、气滞、血瘀,乃至脾胃虚弱等均可导致腹痛。其病机主要是寒凝气滞、血行不畅、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病位主要在胃肠。临床上,根据患儿的不同证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主要分以下几种证型:
(1)寒凝腹痛:
1)主症:腹痛急骤,遇热则缓,遇寒则重,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脉沉细。
2)治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3)常用药:当归 3~9g、沉香 1~3g、广木香 3~6g、紫苏 3~9g、肉桂 0.5~2g、丁香 1~3g、川芎 3~9g。
(2)食积腹痛:
1)主症: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得食痛重,得泻痛缓,舌淡苔白腻,脉滑数。
2)治则: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3)常用药:苍术 3~9g、白术 3~9g、厚朴 3~9g、陈皮 3~6g、枳壳 3~9g、山楂 3~9g、神曲 3~9g、麦芽 3~9g。
(3)虫积腹痛:
1)主症:腹痛时痛时止,痛时剧烈难忍,多绕脐而痛,或左或右,甚者吐蛔,面有虫斑。
2)治则:驱虫消积,行气止痛。
3)常用药:乌梅 3~9g、苦楝根皮3~6g、白芍3~9g、细辛 0.5~1g、蜀椒 1~3g、乌药 3~6g、青皮 3~6g、槟榔3~9g。
(4)实热腹痛:
1)主症:身热、腹热,腹胀痛伴呕吐,大便秘结,小便发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2)治则: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3)常用药:玄明粉1~3g(冲服)、枳实3~6g、厚朴3~9g、川楝子 3~9g、黄连 1~3g、熟军 1~3g、白芍 3~9g、木香3~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