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厌食症
厌食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orexia

概述

厌食症(anorexia)是指排除全身性和消化道器质性疾病,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是现今小儿中常见的病症。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小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造成小儿“面黄肌瘦、个子矮小”,是当今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

病因学

小儿厌食首先是一种摄食行为(ingestive behavior)异常的表现,临床可伴或不伴胃肠道功能的异常。其病因除与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药物影响有关外,还与喂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心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

1.未及时添加辅食

有研究证实婴儿对于辅食的添加有不同的敏感期,味觉敏感期在婴儿期4~6个月时,食物质地敏感期在婴儿期6~7个月。Skuss D等认为,如果此期未给予各种味道、各种质地的食物,婴儿往往在一岁后拒食新口味和不同质地的食物,因而造成偏食和食谱单调。国内有人分析了传统喂养与儿童厌食症的关系,发现婴儿期日夜频繁喂乳、断乳年龄过大、加辅食年龄太晚、品种和方式不当可使小儿在1岁左右发生厌食。

2.疾病因素

大多数疾病都可导致孩子的食欲下降。患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肝炎或结核等病时,厌食尤其突出。孩子在患病并伴有发热时,可使其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引起不思饮食现象。另如肠道寄生虫感染、长期便秘或因患肾脏疾病而长期低盐饮食时,亦可引起食欲下降。

3.药物影响

服用一些药物(如红霉素、磺胺药物等)后,因其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除引起孩子厌食,还可能伴有腹痛和恶心、呕吐等现象,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此外,给孩子服过多的钙片、维生素A或D,则孩子亦可出现食欲减退现象。

4.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缺乏及某些内分泌素不足

维生素B、微量元素锌缺乏影响了核酸和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了味觉素的合成,还可使唾液中磷酸酶减少及黏膜增生,阻塞产生味觉的神经——味蕾,使味蕾的功能减退。B族维生素缺乏亦可引起小儿味觉功能和胃黏膜消化功能的降低,使小儿没有食欲和消化能力减弱。某些内分泌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thyroid hypofunction)、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厌食。

5.气候因素

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也是引起厌食的原因。所以,一年中以夏天孩子的胃口不佳现象为明显,又将此特称为夏季厌食症。

6.饮食习惯不良或饮食结构不合理

平素给孩子吃较多的零食;夏天摄入冷饮、饮料过多以及吃饭不定时;父母过分注意孩子的饮食情况等不良因素,均可影响孩子食欲。部分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在饮食结构安排中,蛋白质(蛋、肉、乳类)或糖类(甜食、巧克力等)所占比例过大,反使食欲下降。正常儿童每隔3~4小时胃内容物要排空、血糖要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如果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长期如此,不仅造成孩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还可引起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7.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

仅指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类厌食。发病因素与临床表现如下:

(1)急性精神刺激

如小儿受到强烈惊吓之后,精神萎靡、活动受抑制,食欲降低。这种厌食,往往时间不会太长,恐吓心理过去食欲也就会恢复。

(2)亚急性或慢性精神刺激

离开亲人及熟悉的环境进入托儿所或其他新环境时,对新环境不适应,情绪低落,食欲降低,有时饭后出现呕吐。家庭不幸或父母离异,影响儿童情绪导致厌食。

(3)错误教育的影响

①家长对儿童要求过高,限制自由,阻止与其他儿童玩耍,或限他想去的地方,影响其情绪,使食欲降低;②家长过分注意儿童进食,反复诱导或以威胁手段强迫喂食,引起儿童反感,反而导致厌食。

(4)顽固性神经性厌食

个别女孩神经性厌食可十分严重,患儿极度消瘦、无力,与严重营养不良有类似之处。如体温偏低、怕冷、心率减慢、血压偏低、肢端发绀,年长女孩有闭经、贫血,并有维生素、蛋白质缺乏的特征。内分泌检查患儿尿内17-羟类固醇排出低于正常,血浆皮质醇的含量正常或偏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对地塞米松的反应受到抑制。这些变化亦可见于重度营养不良。有人提出此类患儿可能有间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缺陷,是为病理基础。此外,神经性厌食时,血浆生长激素对低血糖反应减弱,而其他营养不良则正常或加强。厌食患儿对左旋多巴的反应亦受损害。这两种反应与边缘系统下丘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有的作者怀疑与下丘脑调节食欲的整合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的同时,提供多方面科学合理指导,如健康教育、饮食指导、按摩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及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和具体措施。

1.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健康教育是预防小儿厌食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使患儿家长了解小儿厌食的病因,使其认识到对健康的危害性,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疗。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2.饮食指导

小儿厌食症主要是由于平素饮食或喂养不当,或父母过于溺爱,片面追求高营养食品、高热量的滋补类食品,使其饮食结构不合理,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如过食糖类、黏腻、生冷以及难消化的食物;或任其行喜养成偏食习惯、生活无规律、饥饱无度等均可导致脾胃损伤。故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是预治小儿厌食症的关键。如定时按顿进食,适当控制零食,饭前不吃零食,以免血糖升高影响食欲,饭后吃水果,睡醒午觉可以集中吃点糕点和糖果等。家长还应注意经常变换饮食的花样品种,荤素、粗细、干稀搭配,以求均衡营养饮食,不要让孩子偏食。4个月内的婴儿最好采用纯母乳喂养,以后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不应操之过急,小儿饮食以主辅食为主,不要乱加额外的“营养食品”,以免增加脾胃负担,引起脾胃损伤。

3.按摩(massage)

指导将患儿衣服解开,裸露背臀部,平正俯卧。施术者两手半握拳,示指抵于背脊之上,以两手拇指伸向示指前方,合力夹住皮肤提起,尔后做示指向前、拇指向后的翻卷动作,两手交替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沿脊柱两旁向上推捏,上至大椎。如此反复3~5遍,捏第三遍后,每捏2~3把,将皮肤提一下,捏完后以拇指按摩两侧肾俞穴数下。1次操作约1分钟左右。每日1次,连续5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种证型的厌食症患儿。此法也可教患儿家长学会后在家中施行。背脊部皮肤感染及有紫癜病患儿忌用此疗法。

4.运动指导

根据患儿的体质采取适宜的运动。适宜的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促进食欲,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但避免饭前30分钟参加剧烈运动。

5.心理指导

要给患儿提供舒适、清洁的进食环境,使小儿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不要威胁恐吓小儿进食、不强迫进食,避免儿童产生拒绝进食的逆反心理,同时还要让孩子注意力集中吃饭,不要用讲故事、看电视或其他哄劝、引诱手段作为进食的交换条件。

6.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为全身疾病引起的厌食,原发病治愈后,食欲自然会增加。停用引起胃肠反应的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7.纠正微量元素缺乏

若有缺锌,口服葡萄糖酸锌:每日1~1.5mg/kg,分2次口服。

8.药物治疗

①助消化剂:口服胃酶合剂或酵母片对增进食欲有一定作用。②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domperidone),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能减轻腹胀,制止恶心、呕吐,对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厌食有较好的作用。剂量:每次0.3mg/kg,每日3次口服。疗程4周。

9.激素疗法

一般不用,对严重顽固性厌食症可考虑应用:①泼尼松:每日0.5mg/kg,分3次口服;②小剂量胰岛素:用于顽固性厌食,胰岛素3~6U加于10%葡萄糖250~500ml静脉点滴(1U胰岛素至少给葡萄糖4g),均能增加食欲。

10.神经性厌食治疗

首先要消除引起患儿不宁的各种精神刺激因素。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患儿产生良好的情绪。用针灸配合语言暗示有较好的作用。常用穴位为安眠2、足三里、合谷等。

国外有采用抗抑郁药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以改善患儿的情绪,提高患儿对进食的兴趣。剂量: 12.5~25mg/kg,口服,每晚一次,在睡前0.5~1小时服。一般在6~12天后见效。此外,抗组织胺和抗5-羟色胺药,赛庚啶(cyproheptadine),可作为食欲兴奋剂,有一定效果。剂量:每日0.25mg/kg,分2~3次口服。

11.并发症的预防

使家长了解并发症的危害性。如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反复感染,影响小儿身体正常发育,严重甚至危及生命。也应注意避免外界因素(受风寒、外伤等)造成病情加重。

12.中医治疗

(1)脾运失健

1)主症

食欲缺乏,甚则厌恶进食,食少无味,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胀满,形体略瘦,面色少华,精神尚好,舌苔薄白或薄腻。

2)治则

调脾助运。

3)常用药

苍术3~9g、枳实3~6g、陈皮3~6g、神曲3~9g、麦芽3~9g、鸡内金3~9g、木香3~6g、莱菔子3~9g。

(2)脾胃气虚

1)主症

食欲缺乏,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薄。

2)治则

健脾益气。

3)常用药

党参3~9g、茯苓3~9g、白术3~9g、甘草1~3g、扁豆3~6g、陈皮3~6g、砂仁1~3g、薏苡仁3~9g。

(3)胃阴不足

1)主症

不欲进食,口干舌燥,食少饮多,面色欠华,皮肤失润,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2)治则

益胃养阴。

3)常用药

乌梅3~6g、白芍3~9g、石斛3~9g、玉竹3~9g、北沙参3~9g、山药3~9g。

作者
陈永辉;方鹤松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上、下册),第8版,978-7-117-19978-0
下一篇:呕吐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