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英文缩写
RRTI
概述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指一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一定范围。根据反复感染的部位可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

对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反复支气管炎国外文献未见有明确的定义或标准,反复肺炎国内外较为一致的标准是1年内患2次或2次以上肺炎或在任一时间内患3次或3次以上肺炎,每次肺炎的诊断需要有胸部X线检查的证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于1987年制定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判断条件,并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见表1。

表1 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

注:①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日以上。②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应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③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④反复肺炎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须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病因学

1.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复杂,除了与儿童时期本身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环境污染、被动吸烟、入托、母乳喂养、慢性上气道病灶,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原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多与慢性病灶相关。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反复肺炎患儿,多数存在基础疾病。重庆地区对6岁以内儿童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研究显示,1岁以内与先天发育异常关系密切。

2.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基础病变

(1)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如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补体缺陷病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如营养紊乱、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感染(特别是HIV感染后)、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手术、外伤等。

(2)先天性肺实质和肺血管发育异常:如肺隔离症、肺囊肿、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等。肺血管发育异常可以引起肺淤血,导致反复感染。

(3)先天气道发育异常:如气管支气管软化、支气管狭窄、支气管扩张症等,其中以喉气管支气管软化症最为常见,软化可发生于局部或整个气道,气道内径正常,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软骨支撑这些患儿在呼气时气道发生内陷,气道阻力增加,气道分泌物排出不畅,易于感染。先天性支气管扩张症较少见。

(4)支气管扩张症。

(5)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肺部淤血,可引起反复肺炎。

(6)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7)囊性纤维化。

(8)气道内阻塞或管外压迫:儿童引起气道内阻塞的最常见疾病为支气管异物,其次是结核性肉芽肿和干酪性物质阻塞,偶见气管和支气管原发肿瘤。气道管外压迫的原因多为纵隔、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肿瘤、血管环畸形。

(9)反复吸入:吞咽功能障碍患儿,如智力低下、环咽肌肉发育延迟、神经肌肉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患儿,由于反复吸入,导致反复肺炎。

不同的研究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构成不尽相同。反复肺炎的基础疾病中,先天性或获得性呼吸系统解剖异常最常见,其次为吸入、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和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等。意大利一项研究发现同一部位反复肺炎及不同部位反复肺炎的病因构成不尽相同,同一部位反复肺炎患儿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右肺中叶综合征及先天畸形(包括肺隔离症及先天性肺气道畸形),而不同部位反复肺炎常见的潜在病因为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囊性纤维化及吞咽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1.耳鼻咽喉科检查

可发现某些先天发育异常和急、慢性感染灶。

2.胸部CT和气道、血管重建

可提示支气管扩张、气道狭窄(腔内阻塞和管外压迫)、气道发育畸形、肺发育异常、血管压迫等。

3.免疫功能测定

有助于发现原发、继发免疫缺陷病。也应注意有无顽固湿疹、血小板减少、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等异常。

4.心脏彩超

诊断先天性心脏病。

5.支气管镜检查

可诊断异物、气道腔内阻塞和管外压迫、气道发育畸形,辅助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等。

6.病原微生物检测

应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以了解致病微牛物。

7.特殊检查

怀疑患有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时,可行呼吸道(鼻、支气管)纤毛结构、功能检查;疑有囊性纤维化时,可进行汗氯测定和CFTR基因检查;疑有反复吸入时,可进行环咽肌功能检查或食管24小时pH值测定。

诊断思路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寻找病因、治疗基础疾病

如清除异物,手术切除扁桃体和腺样体、治疗气管支气管或肺畸形,选用针对的免疫调节剂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

2.抗感染治疗

主张基于循证基础上的经验性选择抗感染药物和针对病原体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的目标性用药。强调高度疑似病毒感染者不滥用抗菌药物。

3.对症处理

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正确选择应用祛痰、平喘、镇咳等药物,合理选择雾化治疗等。

4.合理进行疫苗接种。

5.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

包括微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化学制剂、中草药制剂等。诸多免疫调节剂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医生应注意避免将免疫调节剂作用扩大化。

6.去除环境因素,注意加强营养,坚持母乳喂养,合理饮食,补充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避免被动吸烟及异味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当安排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等。

作者
徐保平;申昆玲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机会性肺部感染 下一篇:肺不张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