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历史上称为鸡瘟的禽流感最早由意大利(1878年)报道,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禽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自2003年末起,在家禽与鸟类中广泛传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病毒感染几乎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导致人感染A/H5N1病毒病例(简称人禽流感)不时出现,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性日益增加。既往研究发现全球人感染H5N1病例主要集中在非洲的埃及,东亚的中国,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越南5个国家。本文重点介绍H5N1。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属于甲型流感病毒。引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毒均属H5和H7亚型。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H7N9等。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力不同,其中感染H5N1的患儿较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A/H5N1感染人体的途径,主要是吸入具有传染性的飞沫,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物的间接接触,将病毒接种到患儿的上呼吸道或结膜的黏膜上。现有证据表明人禽流感传播途径可能包括4个方面:禽-人传播;环境-人传播;母-婴间垂直传播;少数和非持续性人际间的有限传播。与感染的活禽或被其粪便严重污染的物体和水面有密切接触的人,感染的危险性最大。90%以上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禽类暴露史,一半以上的中国病例发病前去过活禽市场。近一半A/H5N1病毒感染出现在15岁以下儿童。
有限的尸检病理检查发现主要病变为弥漫性肺泡损伤,透明膜形成。早期呈渗出性改变,肺泡上皮坏死脱落,肺泡腔内大量均匀粉染渗出液伴广泛透明膜形成。中晚期主要呈增生性和纤维化改变,肺泡上皮和支气管上皮增生,肺泡腔内渗出物和肺间质纤维化。一些淋巴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内呈现淋巴细胞耗竭;宿主的细胞吞噬作用活化、细胞因子反应明显升高,病毒感染还导致组织增生。此外还可有心肌细胞水肿和变性以及急性肾小管坏死。
常见白细胞减低,尤以淋巴细胞减少为著,血小板不同程度的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与死亡率相关。肝、肾和心肌检查指标的轻到中度受损比较常见。常见的病原学检查包括:①病毒分离:病毒分离阳性并经亚型鉴定确认。②血清学检查:患儿恢复期血清红细胞凝集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试验阳性(抗体效价≥40);微量中和试验(microneutralization,MN)禽流感病毒(H5亚型)抗体阳性(抗体效价≥40);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血清高4倍或以上。③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A/H5N1病毒特异性核酸或特异性H亚型抗原阳性。
1.临床病例在疑似或确诊后应及时报告,并转入有隔离、监护和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接受综合治疗。防治院内交叉感染,尤其要尽可能避免临床医护人员感染。
2.一般治疗与护理,参阅支气管肺炎节。
3.抗病毒治疗:①奥司他韦是主要治疗药物,强调早期给药,在发病后36~48小时之内服药,疗效较好。剂量为2mg/kg,2次/d,疗程5日。②其他抗病毒药物:扎那米韦可用于≥7岁患儿。帕拉米韦静脉滴注,单次10mg/kg,滴注时间为30分钟以上,最大单次剂量为600mg,1次/d,连用不超过5日。因为耐药,不建议单独使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进行治疗。不建议使用利巴韦林治疗。③不推荐常规使用激素,合并严重呼吸衰竭/难以纠正的休克可试用低剂量短疗程糖皮质激素。④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对A/H5N1病毒感染尚缺乏临床治疗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