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是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但在婴幼儿更常引起支气管肺炎,本节主要论述大叶性肺炎。其特点是肺泡炎,年长儿多见。近年来儿科大叶性肺炎已较少见到。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旧称肺炎双球菌或肺炎球菌(pneumococci),为革兰氏阳性双球菌,属链球菌的一种。肺炎链球菌根据其荚膜特异性多糖抗原分型,肺炎链球菌有90种不同血清型。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肺炎链球菌常见的血清型为19F,19A,23F,6B,14,1,5,15型,近年研究有6A和17型常见的报道。肺炎链球菌耐药非常普遍,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逐年增加,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在95%以上。
无症状的细菌携带者,在散播感染方面可起到比肺炎患者更重要的作用。此病一般为散发,但在集体托幼机构有时也有流行。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皆为原发性,大多数见于3岁以上儿童,年长儿较多。因为此时机体防御能力逐渐成熟,能使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或一个节段而不致扩散。婴幼儿时期偶可发生。气候骤变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较多,冬春季多见,可能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有一定关系。
病理以肺泡炎为主,很少涉及肺泡壁或支气管壁的间质。一般多局限于一个肺叶或其大部分,偶可同时发生于几个肺叶,右上叶或左下叶最为多见。未经治疗的病肺最初显着充血,第2~3日肺泡内含纤维素渗出物、大量红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以及大量肺炎链球菌,此时称红色肝变期。第4~5日肺泡内充满网状纤维素,网眼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大单核细胞,红细胞渐消失,肺叶由红色转变为灰色,又称灰色肝变期。以后,白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蛋白溶解酶,使渗出物中的纤维素被溶解,为消散期。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白细胞总数可达20×109/L以上,偶达(50~70)×109/L,但也有少数患儿的白细胞总数低下,常示病情严重。C反应蛋白往往阳性。做气道分泌物、血液、胸腔积液培养可获肺炎链球菌。此外,可采集血、尿标本用CIE、LA等方法检测肺炎链球菌荚膜抗原,用放射免疫、杀菌力试验和ELISA等方法测定肺炎链球菌抗体作辅助诊断。
一般疗法可参阅支气管肺炎治疗节。抗菌药物治疗:青霉素敏感者首选青霉素G或阿莫西林;青霉素低度耐药者仍可首选青霉素G,但剂量要加大,或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备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或万古霉素。青霉素高度耐药或存在危险因素者首选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
青霉素常用剂量为5万~10万U/(kg·d),一般分3次静脉给药。青霉素过敏的患儿可静脉注射红霉素20~30mg/(kg·d),好转后可改为口服。治疗应持续1~2周,或完全退热后3~5天。如青霉素用药后2~3日病情未见好转,应考虑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耐药菌株的存在,更换上述的抗菌药物。也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对表现感染性休克或脑水肿、脑疝的病例,应按感染性休克或颅内高压征章所述进行抢救。对晚期就诊者必须注意较常见的并发症,如脓胸、肺脓肿、心包炎、心肌炎及中毒性肝炎,而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脓胸需穿刺抽脓。肺炎链球菌肺炎预后通常不会遗留肺结构损伤。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易发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儿童,尤其是患有镰状细胞病的儿童最易感染)试用多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预防,认为有效。2岁以下儿童接种7价、13价的结合疫苗,均有效地控制了该菌相应血清型的感染,也明显减少了细菌性肺炎和胸腔积液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