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ymenolepiasis diminuta
缩小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diminuta)是因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寄生于人体小肠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轻微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
缩小膜壳绦虫以前称为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所以又称鼠绦虫,偶也可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疾病。其成虫寄生在鼠或人体小肠内,呈带状,长约100~600mm,含节片800~1 300个。头节呈方形,顶端略凹陷,并有发育不全的顶突,有吸盘4个。颈节较细,其下虫体逐渐增宽,孕节的子宫内充满虫卵。缩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中必须有中间宿主,最常见的是面粉甲虫和粉螨。这些中间宿主吞食了鼠粪中排出的虫卵后,在它们的血腔中形成似囊尾蚴。鼠或人食入这种中间宿主后,似囊尾蚴在它们的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从食入似囊尾蚴至成虫排卵约需2~3周。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南美、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比利时、俄罗斯、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非洲一些国家均有病例报告。本病在我国分布也较广,达2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感染率为0.013%±0.001%,估计全国感染人数为15万(12万~18万)。其中以福建、陕西、新疆、云南、四川、安徽、河南、江苏、广西、湖北、海南、西藏12个省和地区的感染率较高,而以西藏为最高(0.116%),其次为海南(0.088%)。
本病多见于儿童,常因误食带似囊尾蚴的节肢动物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其中最常见的中间宿主是蛾类和面粉甲虫,这些节肢动物生活在人类的粮食里,因而易被误食而感染本病。
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并不产生任何严重的病理变化。
驱虫疗法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首选药物为吡喹酮,氯硝柳胺也有效,剂量同微小膜壳绦虫病。
积极治疗患者,消灭鼠类等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和卫生设施,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教育,普及卫生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