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囊型棘球蚴病
囊型棘球蚴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ystic echinococcosis

中文别名 :包虫病

英文别名
hydatid disease
概述

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又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由于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体肝脏而引起的疾病,它也可寄生在肺脏、肾脏、脑、骨等脏器及器官。

病原学

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科动物如犬、狼等的小肠上段,虫体长3~6mm,头部呈梨形,有吸盘及顶突,其后有颈节、幼节、成节及孕节各一节。成节中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孕节占虫长的1/2,其内为充满虫卵的子宫所占,子宫向两侧伸出不规则的分支,并有侧囊形成,内含卵500~800个。虫卵呈圆形,与带绦虫者相似,内含六钩蚴。孕节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可爬行至植物的茎叶上,孕节破裂后虫卵播散而污染环境。当中间宿主如牛、羊吞食孕节或人食入污染虫卵的食物后,虫卵在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钩蚴脱卵壳而出,穿入肠壁,并随淋巴流或血流进入肝、肺等器官和组织,发育为棘球蚴。棘球蚴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囊状体,囊壁外层为角皮层,内层为生发层,囊腔内含有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及囊液等。角皮层由生发层细胞分泌而成,为白色半透明,如粉皮状,厚约1mm。生发层由有核细胞组成,以芽生方式形成原头蚴、生发囊及子囊。原头蚴又称原头节,为向内翻卷的头节,呈圆形或椭圆形。生发囊又称育囊,以小蒂与生发层相连,囊内有数量不等的原头蚴。从囊壁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小的子囊悬浮在囊液中,称为棘球囊砂(hydatid sand)。感染有棘球蚴的中间宿主新鲜内脏被终宿主吞食后,育囊中的原头节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图1)。

图1 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

本病分布较广,阿根廷、乌拉圭、新西兰、南非、中亚等地畜牧区均有本病的流行,我国主要流行于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病例报告,其中已明确为疫源地的为内蒙古、西藏、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7个省(自治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群患病率最高(2.32%)。细粒棘球绦虫主要在犬和牛、羊等之间传播。本病的流行主要是因人与这些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接触密切而误食虫卵造成感染。

2.传染源

有本虫寄生的犬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常因食入污染有本虫虫卵的食物或饮水而受感染。

3.传播途径

人们主要通过饮用污染本虫虫卵的水或食入污染本虫虫卵的蔬菜或食物而受感染。

4.易感性

无论性别和年龄均可感染本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

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进入人体后,在小肠上部消化液作用下,孵出六钩蚴,并钻入肠壁,随血流及淋巴液进入肝、肺等组织,大部分六钩蚴为人体免疫系统所消灭,未被杀死的六钩蚴则在组织中发育为棘球蚴。此时病灶周围可见到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异物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及增生。棘球蚴生长缓慢,并受周围组织的影响,在肝脏内生长很慢,每年增长1cm,往往在感染15~20年后才能产生压迫性症状。巨大的棘球蚴见于腹腔,而在心脏及颅内者较小。在肺及脾内的棘球蚴生长较快,而在骨内的棘球蚴则生长较慢。原发性棘球蚴常为单个,继发性则常为多发。棘球蚴对机体除机械性损伤外,其代谢产物可刺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使机体的代谢增加,引起营养障碍,产生中毒及过敏反应。棘球蚴可存活40年或更长。部分棘球蚴可退化衰亡,母囊及子囊发生钙化。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确诊应以病原学诊断为依据,如手术取出物或从痰、胸腔积液、腹水等检获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节为依据。但在无明显症状的感染早期,棘球蚴病不易被发现。

2.免疫学检测

血清免疫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皮内试验(Casoni’s test)对本病的临床初步筛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皮试已经很少使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阳性率可达96%,但与泡型棘球蚴病、囊尾蚴病有交叉反应。另外,血清学诊断还受患者年龄、体内棘球蚴囊活性、数量、大小等因素影响。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棘球蚴病临床诊断的关键手段,尤其是超声诊断的使用极为普遍。B型超声检查在肝脏可见到囊性无回声液性暗区,囊内可见到蜂房状结构,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囊砂增多者可见囊内浮动的光点和沉积于底部的光点。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的囊性棘球蚴呈边缘整齐、圆形或卵圆形阴影。肝脏CT扫描,在肝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类球形占位阴影,囊内充满液体呈水样密度。在母囊内含有子囊时,显示有密度略低的多个较小的圆形阴影,呈车轮状阴影。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手术治疗

本病的首选疗法为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在术前、术后可服用阿苯达唑每日15mg/kg,2~3次分服,各2周,以防术中囊液的漏出,而引起继发性棘球蚴。

2.药物治疗

多次手术已无法再次手术,或因身体状况而无法手术的患者,则可考虑阿苯达唑疗法。每日12~15mg/kg,2~3次分服,服用20天后,休息10天后,再服用20天,休息10天,如此治疗1~2年,必要时可延长。在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因该药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及肝功能的异常。

3.介入治疗

国外曾应用PAIR(percutaneous aspiration installation respiration)疗法,即在 B型超声下,穿刺棘球蚴囊,抽出部分囊液后,即注入无水酒精或20%高张盐水,保留15分钟以杀死残留的子囊,然后抽出液体;禁忌证为表浅的棘球蚴或有胆管瘘的棘球蚴。

预防

在牧区定期对犬进行检查及驱绦虫治疗,以消除本病的传染源。此外,定期对流行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本病的危害性及预防方法,不吃生菜,饭前要洗手。

作者
许炽燎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囊尾蚴病 下一篇:泡型棘球蚴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