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囊虫病

概述

猪带绦虫的幼虫可引起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囊尾蚴可分布在患者的皮下或肌肉内,也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较严重的脑型囊尾蚴病。

病原学

当人体不慎吃入猪带绦虫的虫卵后,在胃液及肠消化液的作用下,虫卵内的六钩蚴在小肠上部即破卵壳而出,随即钻入肠黏膜内,并进入血流,随之而进入全身各组织,特别是骨骼肌,经9~10周的发育,而成为成熟的囊尾蚴,大小约为5mm× 10mm,在人体内至少可存活1~2年。由于小儿的胃酸较弱,难于溶化虫卵的胚膜,因此小儿较少患囊尾蚴病。

流行病学

本病的分布与猪带绦虫病的分布相一致,在猪带绦虫病流行的地区,囊尾蚴病患者也较多。本病的传染源是患猪带绦虫病的患者。其传播途径有3种,即:①外源性自身感染:因患者的卫生习惯较差,将自身所感染的虫体的卵吃入,而受感染,约占患者的45%左右。②内源性自身感染:患者偶可因胃肠道感染等原因而引起的胃肠逆蠕动,使自身的虫卵逆流至胃内,而引起自身感染。③外源性异体感染:食物、蔬菜、瓜果等污染他人的虫卵,吃食后感染本病,约占本病患者的55%左右。人群中不论年龄、性别均可感染本病,但小儿因前述原因而较少患本病。

发病机制

当猪带绦虫的六钩蚴进入组织后,经60~70天的发育,成为乳白色的囊包,称为囊尾蚴,其内含有一头节,囊包周围有宿主反应而形成的纤维囊膜。在镜下可见到两层,内层为纤维组织或玻璃样变性组织,外层则为炎性细胞浸润,在急性期为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慢性期则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在脑组织内的囊尾蚴90%在脑皮质及脑室内,而以顶叶及额叶近表面处为多见,也可在软脑膜及他处。脑组织内的囊尾蚴壁由3层组成,其内层为炎性细胞浸润,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有时也可见到巨噬细胞,中层为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结缔组织层,外层则有胶质细胞的增生。脑室内的囊尾蚴体积较大,并由于缺乏周围组织反应形成的包膜,所以囊壁很薄,尤其在脑底部的囊尾蚴很易受压而破裂,幼虫脱出而死亡,形成无虫头的囊包,称为葡萄状囊尾蚴(Cysticercus racemosus),并产生蛛网膜的肥厚及粘连,阻塞脑底池,引起阻塞性脑积水。脑内的囊尾蚴死亡后,可作为异物刺激而引起明显的局部炎症反应及水肿,从而使患者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最后虫体被吸收或钙化。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患者末梢血液中白细胞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粒细胞占70%~80%以上,血沉也增快。脑型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轻度增多,细胞数轻度增多,以嗜酸粒细胞为主。血清免疫学检查以ELISA为最佳,阳性率可达90%~98%,特异性达98%,与包虫病有交叉反应。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IHT)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可达90%~95%,但有3%的假阳性。脑脊液也可用此两种方法进行检查,对脑型患者的诊断较血清检查更佳。头颅CT扫描对脑型囊尾蚴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急性期可见到囊尾蚴周围水肿的小片状阴影,加强后可见到其中有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灶,有时可见到虫头,治愈后可见到钙化灶。磁共振成影(MRI)对活动性脑部病灶的检测,较CT为佳,常可见到虫头,但对钙化灶的检查不如CT扫描。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目前阿苯达唑或吡喹酮是治疗囊尾蚴病的首选药物。阿苯达唑的常用剂量是14~15mg/ kg,2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皮肤肌肉型囊尾蚴病患者可服用1~2个疗程,脑型囊尾蚴病患者则需2~3个疗程,或更多,每一疗程间隔2~3个月。阿苯达唑的副作用有恶心、头晕、头痛、疲乏等,有部分患者血清ALT活性增高,但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吡喹酮的剂量为每天60mg/kg,2~3次分服,皮肤肌肉型患者服用2天为一疗程,常需服用1~2个疗程,脑型囊尾蚴病患者则服用3天为一疗程,常需2~3个疗程或更多,每一疗程间隔2~3周。吡喹酮的作用较快,所以虫体被杀死后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较大,且出现时间也较早。

由于虫体被杀死后,虫体周围的炎症反应加重,脑水肿也加重,因而可使患者的颅压进一步增高,而使原有的症状加重,并可出现新的症状,因此治疗前颅压较高者,应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压后,再进行驱虫治疗。在治疗脑型囊尾蚴病时,应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素如地塞米松等,以减轻虫体死亡后的炎症反应及水肿,必要时应同时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以保证治疗的安全进行。

预防

应加强健康教育,告诉群众饭前要洗手,不要吃生菜,吃瓜果要削皮后吃。有猪带绦虫病的患者要及早进行治疗。

作者
许炽燎
来源
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上一篇:猪带绦虫病 下一篇:囊型棘球蚴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