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taeniasis solium
病原学
猪带绦虫病(taeniasis solium)是由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寄生于人体小肠而引起的寄生虫病。该虫也由头节、颈节和链体组成。此虫的头节有一顶突,其上有两圈小钩,所以也称有钩绦虫。链体也由幼节、成节及孕节所组成,虫体长度2~4m,较牛带绦虫为短。
流行病学
猪带绦虫病也呈全球性分布,但以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较多见。在我国呈散发性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多见,呈区域性流行。传染源是受感染的猪,传播途径是吃生或未熟的猪肉。该病的流行因素主要由于猪饲养方法不当,猪吞食粪便,造成了猪受感染。
发病机制与病理
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小肠,由于吸盘及小钩吸附在肠黏膜上,可引起其损伤及卡他性炎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吡喹酮驱虫有良好疗效,10mg/kg,单剂空腹服下即可。南瓜子加槟榔煎剂驱虫也有效,空腹服用南瓜子50~90g,炒熟后服下,2小时后服用槟榔60g煎剂后配合泻药,即可驱虫。氯硝柳胺驱虫有效,14岁以下儿童空腹服用1.5~2.0g,分2次,间隔1小时服下,14岁以上的青少年可服用2~3g,与成人剂量相同。服用时应将药片嚼碎后咽下,以免药片以整片排出。便秘者可在2小时后服用泻剂。
但应注意在使用吡喹酮驱虫时,应服用5mg/kg的小剂量,因恐患者同时存在无症状的脑囊尾蚴,服药后因脑内虫体的死亡,而引起严重的反应。
预防
主要在于开展健康教育,告诉群众吃生或未熟肉类食品的危害,提倡不吃生或未熟的牛肉食品。
作者
许炽燎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