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aeniasis saginata
牛带绦虫病(taeniasis saginata)是由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所引起。带绦虫共有3种,即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及亚洲带绦虫。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是我国台湾范秉真教授在山区调查时发现当地居民并不吃牛肉,但排出的带绦虫是无钩绦虫,后来发现在猪的肝脏内发现其幼虫,当时命名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后经其他学者多方研究后,命名为亚洲带绦虫。
牛带绦虫又称无钩绦虫,成虫呈乳白色,体长5~6m,或更长,由头节、颈节及链体所组成。头节细小,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有吸盘4个,其后为颈节,再后为链体,由幼节、成节和孕节所组成,其体积逐渐增大。幼节内具有雌雄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为成节,至孕节内充满虫卵,孕节脱落,并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孕节或其虫卵为牛吞食后,即在其肌肉内发育为囊蚴。此时肉中的囊蚴被人吞食后,在其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后尾蚴即脱囊而出,吸附在肠黏膜上,经2~3个月的发育而为成虫,并有节片从患者粪便中排出。牛带绦虫的卵不能感染人(图1)。

图1 猪(牛)绦虫
一般患者体内只有一条牛带绦虫,偶可有2~3条。虫体以吸盘吸附在肠黏膜上可引起黏膜的卡他性炎症。
牛带绦虫的孕节呈短长方形,较猪带绦虫者略厚且呈淡黄色,活动力较强,但主要的鉴别点在于节片中的子宫分支数。以墨水注入节片的生殖孔,可清晰地见到其子宫分支,牛带绦虫节片的一侧分支数多于13支,一般在15~30支,猪带绦虫者则少于13支。
氯硝柳胺(灭绦灵)驱虫有效,14岁以下儿童空腹服用1.5~20g,分2次,间隔一小时服下,14岁以上的青少年可服用2~3g,与成人剂量相同。服用时应将药片嚼碎后咽下,以免药片以整片排出。便秘者可在2小时后服用泻剂。吡喹酮驱虫也有良好疗效,10mg/kg,单剂空腹服下即可。南瓜籽加槟榔煎剂驱虫也有效,空腹服用南瓜籽50~90g,炒熟后服下,2小时后服用槟榔60g煎剂,即可驱虫。
主要在于开展健康教育,告诉群众吃生或未熟肉类食品的危害,提倡不吃生或未熟的牛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