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aragonimiasis westermani
中文别名 :肺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所引起,它以咳嗽、胸痛、咳果酱样痰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可引起脑部症状。
卫氏并殖吸虫的成虫外形似半粒黄豆,背面略隆起,腹面较平,前端有一口吸盘,腹中部稍前有一腹吸盘,两者大小相似。虫体内同时存在雌雄生殖器官,成熟后产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经20天左右,孵出毛蚴,并钻入川卷螺体内,约经3个月的繁殖和发育,形成许多尾蚴,自螺体内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即钻入或被食入蟹或蝲蛄的体内,约经3个月而发育成为囊蚴,此时即具有感染性。当人或动物如猫、犬等吃食后,囊蚴壁在胃液及胆汁作用下,后尾蚴即脱囊而出,穿过肠壁,在腹腔内移行,然后经肝面或肝脏,穿过横膈而进入胸腔,然后进入肺脏内定居,并成虫囊。经2~3个月后,虫体发育成熟,并产卵(图1)。

图1 并殖吸虫生活史
钟惠澜及曹维霁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提出卫氏并殖吸虫种下分型的问题,并提出亚种的概念,并命名卫氏并殖吸虫四川亚种,此后日本学者根据染色体的分析,提出二倍体及三倍体两个亚种。前者在人体内游走,且不产卵,而后者则产生典型的卫氏并殖吸虫病。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呈全球性分布,但以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经济较落后的国家中为多见。我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的存在。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的猫和犬,以及虎、豹、狼等野生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因吃食生或未熟的溪蟹或蝲蛄,而受感染。日本有因吃食野猪肉,而受感染,野猪可作为本虫的转续宿主,而传播本病。
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或成虫在组织器官内移行及寄居造成机械性损伤,以及代谢产物可引起免疫病理损害。卫氏并殖吸虫病病程可分两期: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
童虫在胃肠消化液作用下从囊蚴中孵化而出,后穿过肠壁,侵入腹壁,在肝表面移行或穿过肝脏组织,穿过横膈、脾脏这些移行过程,可形成机械性损伤及组织免疫病理损害。
2.慢性期
为童虫在肺部发育及成虫寄生引起的病变。其病理变化过程可分为脓肿期、囊肿期和纤维瘢痕期。由于虫体在肺组织内不断移行,新的病灶不断出现、发展,因此以上病变常可同时并存。
在急性期患者末梢血嗜酸粒细胞数明显增多,可达70%以上,但在慢性期患者末梢血中嗜酸粒细胞数往往正常。
血清免疫学检查,以 ELISA法较为敏感,93.5%~100%,特异性也较高,可达100%。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IHT)的阳性率达98.9%,但与血吸虫病有交叉反应。循环抗原的检测,可在动物感染并殖吸虫后4天,即可出现阳性,19~30天达高峰,持续10~30天后逐渐下降,因而可作为本病早期诊断及考核治疗疗效的方法。
皮下结节活检对诊断也起重要的作用,在新出现的皮下结节中常可见到成虫或虫卵,对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国内的首选药物是吡喹酮,每日75mg/kg,2~3次分服,3天为一疗程,但作者等认为可延长至5天较好,必要时停药后一周再进行1~2疗程。
三氯苯达唑治疗本病有良好疗效,单剂10mg/kg的疗效可达91.3%,10mg/kg两剂的一天疗法,其疗效可达100%。
本病的预防主要应在流行区开展健康教育,使当地群众知道吃食生或未熟蟹或蝲蛄的危害性,从而使群众特别是儿童,不再吃食生或未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