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结膜吸吮线虫病
结膜吸吮线虫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thelaziasis

作者
邹洋
概述

结膜吸吮线虫病(thelaziasis)是由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等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眼部所致。此虫主要寄生在犬、猫、兔等动物眼部,人的眼部偶可被寄生。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成虫较小,在人眼结膜囊内时为淡红色,离体后呈乳白色半透明。电镜下虫体表皮具呈微细锯齿状。雌虫大小约(6.2~23.0)mm×(0.3~0.85)mm,雄虫大小约(4.5~17.0)mm×(0.2~0.80)mm,尾端向腹面卷曲。卵胎生。初产蚴大小为(350~414)μm×(13~19)μm。

雌虫在终宿主眼眶内产出初蚴虫,当中间宿主果蝇在终宿主眼部舔食时,初蚴虫进入中间宿主果蝇消化道,在蝇的血腔内经2~4周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并进入果蝇的头部口器。当该蝇再舔食其他宿主眼部时,感染期幼虫自蝇喙逸出,进入终宿主的眼部,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可达2.5年余。

结膜吸吮线虫病也是人兽共患病寄生虫病,引起人吸吮线虫病的虫种有三种: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T.californiensis)和大口吸吮线虫(T.gulosa)。结膜吸吮线虫主要流行于欧洲和亚洲,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分布范围东起日本,西至印度,南起印度尼西亚,北至俄罗斯的伯力(哈巴罗夫斯克)。有人体病例报道的国家及地区包括印度、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中国。近年来,欧洲的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病例呈上升趋势,现已有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出现动物和人的感染报道。亚洲和欧洲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区域主要集中于北纬46°,这两个地区气候环境相似,适宜中间宿主果蝇栖息。但种群遗传差异性分析表明,亚欧两大类群的遗传结构存在差异。

我国是人体病例最多的国家,截至2020年已有647例患者,结膜吸吮线虫病已经成为一种被忽视的寄生虫病。人体感染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小至3个月婴儿,最大者88岁。婴幼儿为易感人群。犬、猫、兔是人体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冈田氏绕眼果蝇(Amiota okadai)是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当体内含有结膜吸吮线虫丝状蚴的冈田氏绕眼果蝇叮人眼后,随之出现临床症状且逐渐加重。虫体数量及其发育阶段与致病作用有关。

本虫在定居的部位能自由行动,虫体锐利的表皮不断摩擦眼球,或划伤眼结膜、角膜组织;头端发达的口囊之吸附作用及虫体分泌物和代谢产物,加上患者用手揉眼等物理和化学双重刺激作用而引起眼部病变,导致炎症反应或肉芽肿形成。患者出现异物感、痒感、刺痛、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等临床表现。

本虫多侵犯人体一侧眼,双眼感染仅少数病例。虫体主要寄生在上下眼睑穹窿内,也寄生在泪腺、结膜下、结膜囊内和皮脂腺管内,也有寄生在玻璃体内和前房内的。更有引起弥漫性亚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炎的病例报道。寄生在前房时,患者眼部出现丝状物飘动感,并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炎症或形成小溃疡面,睫状体充血、房水混浊、眼压增高、瞳孔散大、视力下降,甚至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寄生在泪小管时,可致泪点外翻。成虫在眼球的行动可能和下眼睑的肌肉麻痹及外翻有关,曾报道1例因寄生本虫而引起面瘫和眼睑外翻的病例,并伴有牵拉性疼痛。

虫体被取出,症状可自行消失。如揉搓病眼,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加重症状。重者因组织损伤可发生纤维增生、瘢痕形成、角膜混浊和角膜薄翳。亦有本虫寄生引起眼睑乳头状瘤的报道。感染时间较长的可导致慢性结膜炎。

诊断及防治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尤其是儿童的眼部、面部清洁卫生,幼儿吃奶后或儿童吃完水果后,注意清洗面部;少与犬、猫等接触。防蝇灭蝇。注意不要在室外睡觉,避免被蝇叮附。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2册,第9版,978-7-117-32904-0
上一篇:异尖线虫病 下一篇:肾膨结圆线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