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nisakiasis
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是由异尖科(Anisakidae)线虫的幼虫或成虫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和过敏症状,有些患者没有消化道表现而只表现为严重的过敏反应。
异尖线虫是一类成虫寄生于海栖哺乳动物,幼虫寄生于某些海栖鱼类或软体动物的线虫。可引起人体异尖线虫病的是异尖线虫科(Anisakidae)的某些属的虫种,主要的虫种为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r),其次为伪地新线虫(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个别为抹香鲸异尖线虫(A.physeteris)和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异尖线虫成虫成簇地寄生于海洋哺乳动物胃黏膜内。雌性成虫产卵从粪便排出,孵化出第二期幼虫。被甲壳纲动物如磷虾等第一中间宿主食入后,在其体内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待第二中间宿主海鱼及某些软体动物如乌贼鱼食入带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后,这些第三期幼虫即在宿主体腔脏器表面或鱼肉中转化为感染性幼虫。通过捕食的过程,幼虫在鱼之间转移直至被海洋哺乳动物吞食。在终宿主海洋哺乳动物的胃黏膜上逐渐发育为第四期幼虫和成虫。
人由于吃未煮熟的带虫海鱼或鱿鱼被感染。感染方式以吃生海鱼片为主,其次为新鲜腌、熏烤海鱼等。发病季节为2~5月份最多,6~8月份逐渐减少。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以30~40岁为最多。
异尖属线虫呈世界性分布,不论是成虫还是寄生于中间宿主的幼虫在世界各大水域均存在,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及其岛屿,其中以太平洋海域居多。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已报道有上百种鱼寄生有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病的病例在荷兰、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20多个国家发现。
国内学者对我国黄渤海的海鱼类异尖属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感染率均非常高。可见我国人群感染异尖线虫病的潜在危险性仍然很大。
异尖线虫进入宿主体内后,在其体内由于超敏反应而表现一系列症状,主要是局部表现为Arthus反应(Arthus reaction),主要由于虫体进入体内后还分泌一种非渗透性、不耐热的蛋白质,它可以引起嗜酸粒细胞向感染部位集中,该物质又称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P)。另外虫体死亡崩解的内毒素被释放出来,导致其他脓性细胞向感染部位集中。
病理组织学特征主要以黏膜下层为中心,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的蜂窝组织炎和嗜酸性肉芽肿形成。目前依据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将其大致分为5个型:蜂窝织炎型、嗜酸性脓肿型、嗜酸性肉芽肿型和肉芽肿型以及异物应答型。
胃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与活检可及早确定诊断,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异尖线虫病的诊断、治疗起重要作用。胃肠道造影与CT有时也用于异尖线虫病诊断,可显示黏膜水肿,假瘤形成或发现虫体。对手术或活检组织可进行病理学检查。
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有异尖线虫抗原皮试反应、异尖线虫特异性抗体检测等;血清总IgE特别是特异性IgE升高有助于异尖线虫病的诊断。
内镜下取出虫体是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抗蠕虫药如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噻苯达唑的效果不佳,一旦发现有肠穿孔、腹膜炎或肠梗阻等并发症,立即手术治疗。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生吃或半生吃海鱼和淡水鱼,尤其不宜在进餐前进食大量的生鱼,将鱼烹调熟透可有效杀死异尖线虫幼虫,也是预防异尖线虫病的最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