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gnathostomiasis

概述

颚口线虫病是由颚口线虫引起的人兽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病。

病原体

我国发现有棘颚口线虫、刚刺颚口线虫和杜氏颚口线虫3种,人体感染主要为棘颚口线虫。成虫较粗壮,大小(13.5~16.2)mm×(1.1~1.4)mm,圆柱形,活体鲜红色,略透明,头部具有头球,头球上8~11环小钩,体表前半部和尾端披有齿状体棘,寄生于终末宿主(猫、狗或猪)胃壁瘤样囊肿内,肿块溃破后虫卵落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虫卵椭圆形,大小69.3μm×38.5μm,卵内含1~2个卵细胞,棘颚口线虫卵一端有帽状突起;杜氏颚口线虫卵两端呈帽状突起。虫卵在水塘中被剑水蚤吞食,发育为二期幼虫。含有此期幼虫的剑水蚤被鱼类(主要为鳢鱼、泥鳅、黄鳝)吞食,幼虫侵入鱼体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三期幼虫。有些动物如蛙、蛇、鸡等食入已感染有颚口线虫幼虫的鱼类,幼虫不再发育而仅在这些动物形成被囊寄生,这些动物称为转续宿主(transport host)。凡是能够排出颚口线虫虫卵的狗、猫和猪等动物均为传染源。人是非颚口线虫的适宜的寄生宿主,通常寄生的虫体仍停留在第三期幼虫或性未成熟的成虫早期阶段,幼虫体表具横纹和小棘,头球有上4环小钩,幼体长2.5~4.0mm。幼虫在人体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分布于亚洲,病例多见于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和中国。我国早在1919年报告厦门1例皮肤匍行疹(creeping eruption)患者感染本虫。1937年以前我国报告23例,至1949年增至30多例。上个世纪60年代后,颚口线虫病在东南亚,尤其泰国流行十分普遍。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生许多颚口线虫病,多是因人生食由我国输入日本的泥鳅而感染。近二十多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水产商品广为流通,以及居民饮食多样化,福建、上海、浙江、广东、海南、广西、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北京、黑龙江、陕西和台湾等地陆续有颚口线虫病例出现,表明我国颚口线虫病有增多趋势。人体因生食或半生食泥鳅、黄鳝、鳢等鱼类,或转续宿主蛙、蛇、鸡等动物肉类而感染。

发病机制

颚口线虫幼虫在人体引起皮肤移行和内脏移行。致病部位几乎遍及全身各处,受累部位可间歇性出现移行性肿块,并有局部水肿、疼痛。后果最为严重的是如果虫体侵入脑部,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脊髓炎,以致死亡。颚口线虫致病主要是幼虫在人体组织中移行和虫体的毒素刺激作用,可引起皮肤和内脏移行症,损害部位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各处,包括额、脸、枕、耳、眼、手、颈、胸、乳房、子宫、腹及背等处皆有发现,并可在脑脊髓、消化、呼吸和泌尿系统导致内脏移行症,可在患者咳出的痰液或排出的尿液中发现虫体。幼虫在表皮与真皮间移行时,形成隧道,产生匍行疹或间歇性出现皮下游走包块,局部皮肤表面稍红,有时有水肿和灼热或痒感,疼痛多不明显。经肿块切除,病理切片见嗜酸粒细胞浸润。有的患者因患病而按民间方生食活泥鳅治疗,之后在全身出现游走性索状或结节样皮疹,或线形红斑、水肿,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胀痛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药,一般多采用手术摘除幼虫,预后良好。有文献报道应用阿苯达唑治疗颚口线虫病或疑似患者有一定疗效;如用阿苯达唑治疗,每天400mg顿服,连服3周以上。

预防

根据本病的传播途径,因此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上述肉食品是预防本病首要措施。此外,还应防止切鱼所用的刀具、砧板、餐具以及手的污染,以免感染。

作者
程由注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7
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下一篇:异尖线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