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十圆孢子虫病
十圆孢子虫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yclosporiasis

中文别名 :环孢子虫病

概述

圆孢子虫病(cyclosporiasis),又名环孢子虫病,是一种由卡耶塔环孢子虫(Cyclospora cayetanensis)引起的肠道原虫病,学龄前儿童感染多见,主要症状为迁延性腹泻。

病原学

圆孢子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圆形卵囊分为两种:未成熟卵囊有双层囊壁,内含一桑葚体;成熟卵囊内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又有两个子孢子。成熟卵囊被人吞食后,在空肠内脱囊,子孢子逸出并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变成滋养体,进行Ⅰ型裂殖体增殖(无性裂殖体),生成的裂殖子再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经过几轮Ⅰ型裂殖体增殖后,进行Ⅱ型裂殖体增殖(有性增殖)。一些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裂殖子形成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最后发育成未成熟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囊排出后进一步成熟,囊内子孢子形成,发育为成熟卵囊,具感染性。

流行病学

从粪便中排出圆孢子虫卵囊的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卵囊污染水源、蔬菜、食物等,经口造成人体感染。人对圆孢子虫普遍易感。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在美国、加勒比海、中南美洲、东南亚、欧洲、澳大利亚和尼泊尔等地域报道多见,春末和夏季易造成流行。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为出生后数月至5岁,2002年云南省人群圆孢子虫感染率以学龄前儿童最高,为10.64%。陕西、江苏、福建、北京等地有儿童感染病例报告。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虫体寄生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和虫体产生的内毒素样物质有关。病变部位主要在小肠,内镜检查可见十二指肠末端及空肠黏膜充血,显微镜下可见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粗变短并出现融合,隐窝加深,黏膜固有层有炎性改变,浆细胞增多,绒毛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复方磺胺甲𫫇唑

(每片含磺胺甲𫫇唑400mg和甲氧苄啶80mg,TMP-SMZ)是治疗圆孢子虫病首选药物。成人剂量TMP-SMZ每次2片,每12小时服用1次,疗程7~10天;儿童剂量: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2个月以上按体重一次口服磺胺𫫇唑 18.75~25mg/kg及甲氧苄啶3.75~5mg/kg,每6小时1次,疗程7~10天,一般症状在1~3天症状就会改善。但是HIV感染患者治疗后可以复发,可能需要用更高剂量或更长时间进行压制性治疗。

2.环丙沙星

可作为备选方案,每次500mg,每天2次,疗程7天。

3.硝唑尼特

可试用于圆孢子虫病的治疗,0.5~4岁儿童口服100mg,每12小时 1次,连服3天;4~11岁儿童口服200mg,每12小时1次,连服3天;12岁及以上青少年口服500mg,每日2次,连服3天。

4.大蒜素

国内采用大蒜素治疗本病收到满意效果,所用剂量为儿童口服20mg,每天 3次,成人口服40~60mg,每天4次,7天为一疗程。

对腹泻严重的病例、特别是儿童和老年患者,尚应注意及时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预防应注意个人饮食卫生。蔬菜、水果在食用前应清洗干净。加强人畜粪便管理,避免其污染水源。

作者
郭增柱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微孢子虫病 下一篇:人芽囊原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