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肺孢子虫(菌)病
肺孢子虫(菌)病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肺孢子虫(菌)肺炎

英文别名
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
概述

肺孢子菌病,曾称为肺孢子虫病,又称为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一种由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引起的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主要引起间质性肺炎而表现为发热、干咳、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等,PCP多见于HIV感染、器官移植、免疫制药物使用等人群。70%~80%的艾滋病患者发生PCP;大约90%PCP病例发生在CD4细胞<200/μl的患者。

病原学

肺孢子菌(pneumocystis)为单细胞生物,长期以来被划归为原虫,称为卡氏肺孢子(囊)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1988年,通过对其核糖体小亚基rRNA的序列分析证实其属于真菌,更名为肺孢子菌,感染人类的被命名为伊氏(或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

肺孢子菌寄生在宿主的肺泡中,整个生活史可在同一宿主内完成。基本形态分为滋养体、包囊前期及包囊。滋养体可分为大滋养体和小滋养体,小滋养体由包囊内的囊内小体逸出而成,逐渐增生形成大滋养体。大滋养体薄壁,形似静止的酵母菌,直径约1~5μm,有一个细胞核,其表膜具有能与宿主细胞膜相应结构结合的管状突起,可使其牢固附着于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大滋养体既可通过类似二分法或酵母菌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也可以通过两个大滋养体交配进行有性繁殖而进入包囊前期。包囊壁厚,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5~8μm,内含8个子孢子。包囊破裂后囊内小体释放出后发育为滋养体。包囊是重要的确诊依据。

流行病学

很多正常人呼吸道内都有肺孢子菌定植,可能是婴儿期种植所致。本病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有成熟包囊存在,提示在人-人之间经飞沫和空气传播。人群对肺孢子菌普遍易感,但正常人肺孢子菌感染大都为隐性感染,发生肺炎的比例很低。肺孢子菌病主要发生在CD4+T细胞减少患者。主要包括HIV感染者、淋巴瘤、白血病、器官移植者、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及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免疫抑制剂者的增多,发病率逐渐上升。

发病机制与病理

肺孢子菌黏附于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表面,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CD4+T细胞数目减少后,其能逃避巨噬细胞的吞噬而不断繁殖。肺孢子菌的黏附及大量增殖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发生炎症反应,使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基底膜剥脱,肺泡上皮增厚和部分脱落;肺泡间隔有白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间隔增厚;肺泡腔扩大,其内充满泡沫样蜂窝状物质,内含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PAS阳性物质及成团的滋养体和包囊,可将肺泡和细小支气管堵塞,造成肺换气功能障碍。某些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肺孢子菌可经淋巴或血流播散至全身其他脏器或组织,如淋巴结、肝、脾、骨髓、肾、胰腺、甲状腺、中耳、消化道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病原学检查

采用甲苯胺蓝或者环六亚甲基四胺银(GMS)染色法镜检可从患者的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活检组织中查到肺孢子菌包囊。

2.血清学检查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ELISA、间接荧光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加有诊断意义,阳性率为50%~90%。

3.PCR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肺活检组织中的肺孢子虫DNA,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优点。

4.胸部影像学

X线检查可见双侧始于肺门的弥漫性网状结节样间质浸润性阴影,肺门处较明显,一般不累及肺尖、肺底和肺外带;典型的呈蝶形毛玻璃状或迷雾状阴影,严重时布满全肺。约有5%~10%的患者X线不典型或表现为正常的X线影像。肺部CT早期可见斑片、磨玻璃及间质性改变;少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多发性结节灶、实变、肺不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或胸腔积液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支持疗法

应予吸氧或人工辅助呼吸给氧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积极控制原发疾病,设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如停用或减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调整剂如γ干扰素、大肠埃希菌气溶胶,给AIDS患者采用高活性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等。

2.病原治疗

以下药物均为经验用药。

(1)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𫫇唑(TMP-SMZ):

为目前治疗PCP的首选药物,在诊断未明确前尤应首先使用,特别指出,对于CD4+T<200/μl的成人及青少年患者采用TMP-SMZ进行预防。剂量为TMP 15~20mg/(kg·d),SMZ 75~100mg/(kg·d),分4次口服,疗程21天。必要时可延长疗程。重症患者给予静脉用药,剂量同口服。

(2)替代治疗:

克林霉素600~900m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或450mg口服,每6小时1次;联合应用伯氨喹15~30mg,口服,1次/d,疗程21天。氨苯砜100mg,口服,1次/d;联合应用TMP 200~400mg,口服,2~3次/d,疗程21天。或喷他脒3~4mg/kg,1次/d,缓慢静脉滴注(60分钟以上),疗程21天。

3.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中重度患者(动脉血氧分压<70mmHg或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35mmHg),早期(72小时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改善低氧血症,减少肺纤维化及降低病死率。泼尼松40mg口服,2次/d,5天,之后改为20mg口服,2次/d,5天后改为20mg口服,1次/d,至疗程结束。如静脉使用甲泼尼龙,剂量为上述泼尼松的75%。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本病尚缺乏可靠的预防感染措施。应高度警惕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诱发本病,药物预防可显著降低免疫力低下者PCP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因此,免疫力低下人群有下列指征之一者应进行PCP药物预防:①CD4+T细胞数<0.20×109/L;②未明原因的发热(>38℃)持续2周以上;③口咽部念珠菌病病史;④既往PCP病史。

预防方案应根据患者情况个案化,对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成人和青少年,包括孕妇及接受HAART治疗者均需要口服预防。药物首选SMZ-TMP,一级预防为1片/d(1片剂量0.48g),二级预防2片/d。若患者对该药不能耐受或过敏,替代药品有氨苯砜。PCP患者CD4+T淋巴细胞增加到>200个/μl并持续≥6个月时,可停止预防用药。如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又降低到<200个/μl时,应重新开始预防用药。

作者
郭增柱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人毛滴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