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giardiasis lamblia
中文别名 :贾第虫病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简称贾第虫病)(giardiasis lamblia)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为腹泻及吸收不良,偶可侵犯胆道系统造成炎性病变。贾第虫病被WHO列为全球危害严重的10种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个发育阶段。滋养体呈纵切为半的倒置梨形,大小(9~21)μm×(5~15)μm×(2~4)μm,虫体两侧对称,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腹面前半部向内凹陷成吸盘。有4对鞭毛,活虫借助鞭毛摆动作活泼的翻滚运动。包囊呈椭圆形,大小(8~14)μm×(7~10)μm,囊壁较厚,囊内有2或4个核。4核包囊为成熟包囊,具感染性。包囊在十二指肠脱囊形成2个滋养体,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或上段小肠,借助吸盘吸附于小肠绒毛表面,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在环境不利时,滋养体分泌囊壁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包囊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可存活2个月以上(图1)。

图1 蓝氏贾第鞭毛虫
本病的传染源为带虫者、患者及动物宿主,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性传播和媒介传播等传播方式。人群对贾第虫普遍易感,儿童、年老体弱者、免疫功能缺陷者、旅行者、男男同性恋者、胃酸缺乏及胃切除患者更易感染。HIV/AIDS患者常合并本虫感染,引起严重腹泻导致体液丧失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在卫生环境恶劣、无安全用水的地区流行更甚,是一种最常见的肠道原虫感染。我国的感染率为2.52%,新疆、西藏、河南等省份的感染率较高。
发病情况与虫株致病力、患者营养状况、丙种球蛋白缺乏及二糖酶缺乏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虫体寄生,虫体吸盘对黏膜产生机械性损伤,虫体分泌物和代谢产物对肠黏膜微绒毛也会产生化学性刺激,造成肠黏膜对维生素B12、乳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障碍。病理检查显示,小肠黏膜呈典型卡他性炎症改变,表现为黏膜增生水肿、绒毛变短变粗或萎缩消失、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下淋巴结(派伊尔结)、黏膜固有层有炎症细胞浸润。
1.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
从患者新鲜的水样便或粥样便标本中可检出运动活泼的滋养体,从慢性患者或无症状排囊者的软便或成形便可检出包囊。包囊检查可用生理盐水和卢戈氏碘液涂片镜检。包囊排出具有间断性,隔日一次,连续检查三次,可提高检出率。
(2)小肠液检查:
用肠内试验法采集标本。将一卷尼龙线装在胶囊内,线从胶囊一端伸出,用胶布固定在患者的脸上。然后让患者咽下胶囊。胶囊在胃里溶解,加有重物的尼龙线借胃的蠕动进入十二指肠。尼龙线借一可松脱的结与重物相连;4小时后取出尼龙线,重物松脱随粪便排出。取黏附在线上的黏液检查有无贾第虫滋养体。
2.免疫学检查
(1)抗原检测:
用ELISA方法以多克隆和/或单克隆抗体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贾第虫抗原,可用于贾第虫病的诊断。
(2)抗体检测:
用ELISA方法以纯培养贾第虫抗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用于贾第虫病的辅助诊断。
3.分子生物学检查
多采用常规PCR、实时定量PCR方法扩增多个片段,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
对急性期腹泻严重和全身反应明显的病例,要给予有效的对症治疗,防止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可口服或静脉补。用于病原治疗的药物有:
1.甲硝唑
为治疗贾第虫病的首选药物,治愈率在90%以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紊乱,特别是恶心和产生恶劣的金属味觉。
成人常用剂量2g,每日1次口服,连续3日;或400mg,每日3次,连用5天;或500mg,每日2次,连用7~10天。
儿童常用剂量为每日按体重15~25mg/kg,分3次口服,连服10日。
2.替硝唑
5-硝基咪唑衍生物。成人单剂2g,口服。用本品治疗儿童贾第虫病时对于3岁以上儿童单剂口服剂量为50mg/kg(最大剂量为2g);有时需以此剂量重复治疗一次。
3.呋喃唑酮
为治疗贾第虫病的备选药物。口服给药。成人一次100mg,每日4次,连服7~10天。治疗儿童及1月龄以上婴儿的贾第虫病所用剂量为6mg/(kg·d),分4次服,连服7~10天。G-6-PD缺乏者应慎用本品,因其可致溶血性贫血。不足1月龄的婴儿,其酶系统尚未成熟,应禁用本品。
积极治疗患者和无症状带囊者。加强人和动物宿主粪便管理,防止水源污染。搞好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HIV/AIDS患者和其他免疫功能缺陷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贾第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