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CL)常因地区、病原体及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
1.旧大陆皮肤利什曼病
主要见于亚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发病初期在叮咬部位皮肤出现浅红色或暗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形成不小不等的结节,其中央覆有痂皮,脱落后露出溃疡,愈合后留下凹陷的瘢痕及色素变化,病灶的周围常可见到卫星式小结节。由于病原体不同,其临床表现及经过也有所不同。
(1)人源型(城市型)皮肤利什曼病(an throponotic or urban cutaneous leishmaniasis,ACL):由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所引起,传播媒介在亚洲为静食白蛉(Phlebotomus papatasi),在非洲为司氏白蛉(P﹒sergenti)。潜伏期为2~8个月,常为无痛性皮肤溃疡,多见于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这种皮肤病变常在1年左右自愈,但可留下毁容性瘢痕。类似的皮肤利什曼病曾在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发生,并自患者皮损处分离出利什曼原虫,其虫种尚有待进一步鉴定。
有时也可出现狼疮样或结节样慢性皮肤病变,称为复发型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 recidivans),可持续数年,治 疗效果也差。这种慢性进行性病变多发生在面部,以瘢疤周围伴有活动性病变为其特征。未经治疗,它常引起破坏性和毁容性后果。病灶中很难找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2)动物源型(乡村型)皮肤利什曼病(zoonotic or rural cutaneous leishmaniasis,ZCL):由硕大利什曼原虫(L﹒major)所引起,传播媒介主要为静食白蛉、迪博克白蛉(P﹒duboscqi),动物间传播的媒介为高加索白蛉。贮存宿主为大沙鼠及红尾沙鼠。潜伏期不到4个月,初病时为无痛性皮肤病变,但以后可破溃成溃疡并并发严重的炎症变化,炎性渗出液较多,成为湿性皮肤溃疡。病变是多发性的,尤其在无免疫力的外来人群中更为如此,病变常可融合和合并继发感染,愈合非常缓慢,常需2~8个月,并可遗留大且毁容或引起功能障碍的瘢痕。
(3)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性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 due to L﹒aethiopica):本病常表现为单纯性皮肤损害,发展缓慢,往往不发生溃疡或溃疡发生较晚,常在1~3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愈合。传播媒介为长足白蛉及佩迪福白蛉。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也可引起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diffus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DCL),表现为广泛性弥漫性皮肤增厚的斑疹、丘疹或多发性结节,常见于患者面部或四肢的外侧面,有时类似瘤型麻风病,不形成溃疡或侵及粘膜。这些病变不会自愈,在治疗后也易于复发。
2.新大陆皮肤利什曼病
主要见于墨西哥及南美一些国家如委内瑞拉、秘鲁等。
(1)采胶工溃疡(chiclero’s ulcer):最初常见于采胶的工人,以后也见于农垦或森林的伐木工人。此病由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所引起,传播媒介为罗蛉(Lutzomyia)属的奥尔麦克罗蛉(Lu﹒olmeca)、黄盾罗蛉(Lu﹒flaviscutellata)等。贮存宿主为森林树栖性啮齿动物如大耳攀鼠、刚毛棉鼠等。潜伏期在1个月内,临床表现为单发性良性自限性皮肤丘疹、结节或溃疡,病程缓慢,一般不超过6个月。多见于面部及耳部(60%),罕有侵及粘膜。由于溃疡常发生在耳部,因而常引起患者耳廓的广泛破坏和变形。
(2)Uta:由秘鲁利什曼原虫(L﹒peruviana)所引起的皮肤病变,常发生在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较高且干燥的盆地居民中,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其临床特征是单个或几个自限性皮肤病变,常在4个月内自愈。传播媒介为秘鲁罗蛉(Lu﹒peruensis)、疣肿罗蛉(Lu﹒verrucarum)。
(3)Pian bois 或“丛林雅司病”(bush yaws):由圭亚那利什曼原虫(L﹒guyanensis)所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常为单个无痛性干性瘤样皮肤病变,但可经淋巴管道转移而出现多发性溃疡,罕见自愈的,且易复发,并不引起鼻咽部的病变。传播媒介为安闲罗蛉(Lu﹒umbratilis)、安杜塞罗蛉(Lu﹒anduzei)。
(4)新大陆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由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复体中亚马逊亚种(L﹒mexicana ama zonensis)、皮氏亚种(L﹒mexicana pifanoi)等所引起,传播媒介为魔鬼罗蛉(Lu﹒diabolica)。本病流行于委内瑞拉、巴西、多米尼加等国的一些地区。病初时表现为分散的丘疹,缓慢地发展为浸润性斑疹和多发性结节,不发生溃疡,但不会自愈,且对各种治疗有抗性。
对各种皮肤利什曼病除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及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者外的治疗,对结节性皮肤病变可局部注射葡萄糖酸锑钠溶液。每次1~3ml,可间隔1~2天重复1~2次,或局部注射10%硫酸黄连素或5%盐酸阿的平溶液。对已形成溃疡或合并炎症的病变可局部应用巴龙霉素软膏,也可全身性应用五价锑剂,疗法同内脏利什曼病。对复发型利什曼病则可全身应用五价锑剂2~3周,如对治疗有反应,则可持续到临床治愈后数天。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病变常对常规剂量的锑剂无反应,可等待其自愈,但对合并口腔鼻部病变者以及弥漫性皮肤病变者,则可全身性注射喷他脒3~4mg/kg,每周1次,共4个月,直到皮肤涂片虫体阴转后数天。对新大陆弥漫型皮肤利什曼病,则应全身性注射五价锑剂20mg/(kg·d),至少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