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报告的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有45种,其中一部分仅感染动物,比较公认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约20余种。1971年,Conant将常见的皮肤癣菌分成三属和角层癣菌:①毛癣菌属(Trichophyton);②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③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 ton);④角层癣菌。
1.毛癣菌属
毛癣菌属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约有20余种,其中7个种已发现有性世代。这属菌可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本属中常见的致病菌有: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红色毛癣菌(T.rubrum);玫瑰色毛癣菌(T.rosaceum);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疣状毛癣菌(T.verrucosum);断发毛癣菌(T.tosurans)等。此属菌在头癣的病发中可见菌丝位于毛发内(发内型)或位于毛发外(发外型),在黄癣痂中可找到鹿角形菌丝。除这一特征性结构外,在临床标本中所查到的菌丝和孢子难以和小孢子菌属以及表皮癣菌属的一些孢子和菌丝相区别。当培养在沙保弱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到棒状大分生孢子,壁光滑,有分隔。
2.小孢子菌属
小孢子菌属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中的一个属。这个属内有14个种。有些种已发现有性世代,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子囊菌纲、散囊菌目、裸囊菌科、矮小菌属。这一属中的菌多半是致病菌,可以引起白癣、体癣等浅部皮肤真菌病,其中常见的有铁锈色小孢子菌(M.ferrugineum)、犬(羊毛样)小孢子菌(M.canis)、石膏样小孢子菌(M.gypseum)、奥杜盎小孢子菌(M.audouini)、粉小孢子菌(M.fulvum)及马小孢子菌(M.equinum)等。
3.表皮癣菌属
本属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中的一个属。本属只有一个种,即絮状表皮癣菌(E.f loccosum),可以致病。
4.角层癣菌
角层癣菌是指主要侵犯皮肤角层很浅表的一些癣菌,其中包括引起花斑癣(糠疹)、红癣、掌黑癣、腋毛菌病及毛结节病的菌。
皮肤癣菌按照其正常的生存环境是土壤、动物还是人类而命名为亲土性、亲动物性和亲人性,三组的所有菌种均能引起人类感染,但其不同的自然宿主对人类感染的发生、部位和传播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亲动物性的个别菌种常和特殊的动物宿主有关,如犬小孢子菌和猫、狗有关,疣状毛癣菌和牛有关,但这些菌也能传播到人。亲人性皮肤癣菌分成常引起头皮感染的菌种,如奥杜盎小孢子菌和断发毛癣菌以及引起足和甲感染的菌种,如絮状表皮癣菌和红色毛癣菌。
毛癣菌与免疫:目前认为,研究其特异临床表现的机体反应比分离病原菌更有意义。由于毛发癣菌是毛癣菌的皮肤感染,所以病原菌毒力及宿主抗毒力反应两个因素间的平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除特殊病例外,毛癣菌一般不向表、真皮侵入,仅在表皮角质层内繁殖,菌体一般不释放对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很难引起机体的反应。即使宿主产生了体液和细胞免疫,但因为不能直接针对寄生于角质层内的毛癣菌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像麻疹等病那样获得绝对免疫,而只是一种相对免疫。临床上仅表现为早期轻度病变,直至最后消退。
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亲人性真菌很难接种于动物,即使在许多人身上反复感染,也很少引起剧烈反应。仅表现为慢性经过的难治性毛癣菌病。须癣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亲动物性真菌,若感染于人,则病变炎症激烈,多较快自然治愈,即使机体免疫尚未建立,但由菌体释放的蛋白分解酶等毒性产物引起的皮炎,伴随着鳞屑的脱落使带菌的角质层迅速排除而自然治愈。机体炎症反应程度与容易治愈程度呈正相关。Fujita等成功地制作了豚鼠足毛发癣病动物模型,实验中发现亲人菌株在感染后只侵入角质层的上2/3,无明显炎症,而亲动物菌株侵入角质全层以至颗粒层,炎症剧烈,从而提示菌体在皮肤角质层内寄生的方式比释放菌体成分的多少和抗原性的强弱以及决定炎症反应的激烈程度和亲人性或亲动物性更为重要。
为证明毛发癣菌病炎症和免疫的关系,有人在豚鼠背部皮肤涂布须癣毛癣菌孢子混悬液,密封24小时。数天内在涂布区出现红斑,继之出现鳞屑,1周后炎症突然加剧,发生痂皮,10~14天随着炎症高峰的结束引起明显的脱屑,3周后自然治愈。这种接种1周后炎症急剧加重,与用毛癣菌的培养滤液或菌体水溶性成分,即含有糖蛋白抗原的毛癣菌素皮内注射引起迟缓型过敏反应的建立时间一致。另外,血清中体液性抗体在这个时期也呈阳性,从而说明炎症症状激化确实和免疫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趣的是,若把经过煮沸灭菌仅含有死菌的混悬液,给免疫动物进行涂布并密封,第二天可发生与接种活菌完全相同的红斑性炎症。但比较接种活菌时治愈稍快,从而证明是对菌体成分的接触过敏。随着免疫反应的建立,炎症症状加重,毛癣菌物质引起的皮炎可以解释为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的交错。这一点在免疫动物或毛发癣菌病患者都可通过斑贴试验证实。但因为毛癣菌素分子量较大,在人的正常皮肤上即使足够量的抗原也不能向表皮扩散,所以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在对人作斑贴试验前,可预先通过各种方法使试验部位皮肤角质层屏障作用下降,然后进行试验。因动物比人的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差,故不必预先处理。
有人进行毛癣菌素斑贴试验发现阳性率与既往是否感染过毛癣菌有关。其中健康人中,有毛癣菌感染史者,阳性率为65%;没有感染史者(包括未引起重视的轻型感染),阳性率为20%;而没有感染史的婴幼儿全部为阴性。
在癣病的发病中,细胞免疫所致的毛癣菌素接触过敏起重要作用,体液免疫可能也起一定的作用。豚鼠试验性的癣病证明有抗体存在,但是在毛发癣菌患者和健康人中未见明显差异,所以抗体的产生在癣病的形成中具有多大意义尚有疑问。
皮肤癣菌感染与白细胞有什么关系?试验证明,皮肤癣菌感染时,在对菌体抗原接触过敏建立之前,可引起刺激性皮炎。其特点是:组织相中常常有中性白细胞的浸润,并有明显向角质层游走形成角层下脓疱的倾向。有人把人皮肤移植给具有细胞免疫功能不全的裸鼠,再使移植的皮肤感染毛癣菌,制成试验性慢性感染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在细胞免疫反应无作用的情况下,有着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游走和角层下微脓肿形成的趋向。
(一)直接镜检 (直接显微镜检查)
直接涂片检查一般采用10%氢氧化钾溶液或革兰氏染色,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简单、快速,阳性结果可确定真菌感染,但由于阳性率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通常将临床标本置于显微镜下直接寻找致病菌的菌丝和孢子,可采用不染色的氢氧化钾涂片或者革兰氏染色涂片。该法只能证实标本中有无真菌,而不能确定是哪一种真菌。显微镜下观察到真菌菌丝或者孢子,或者念珠菌特有的假菌丝和芽孢,即为阳性。
(二)真菌培养检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诊断或治疗困难的病例需行真菌培养。培养的阳性率略高于直接镜检,且明确致病菌种有利于选择药物和预防复发。皮肤癣菌快速鉴别培养基 (DTM)可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培养基颜色改变来区分是否为皮肤癣菌感染,值得推广。手足癣 (特别是鳞屑角化型者)的真菌学检查阳性率较低,真菌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为39%~66%,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为39%~70%。真菌镜检结合真菌培养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一的镜检或培养。
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研究念珠菌体外药敏情况应该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才可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具体方法有CLSIM27-A、CLSIM44-A、E试验和ATBFUNGUS等。
(三)伍德灯(Wood灯)检查(滤过紫外线灯检查)
即在紫外线灯上装备一种特制的含氧化镍的紫色石英滤波片,把可见光滤除,只有320~400μm波长的紫外线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些癣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于头癣患者还有协助治疗的意义。如在Wood灯下黄癣病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为亮绿色,黑癣无荧光反应,花斑癣则显黄色荧光。
(四)组织病理检查
真正的致病菌要经过确认其在组织中的寄生形态及宿主的组织反应来判断。通过组织病理检出菌丝或孢子可起到确诊作用。对于深部皮肤念珠菌病,病理检查必不可少。
(五)其他方法
包括血清学诊断和一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纯化念珠菌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及重组DNA,聚合酶链反应等新技术的应用,可通过测定念珠菌抗原、抗体、基因组片段、念珠菌代谢产物等以确诊。但目前这些方法较少用于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的诊断。
1.头癣
(1)黄癣:
应早发现、早治疗,鳞屑型治疗较容易,黄癣痂型和瘢痕型则较难,容易形成瘢痕而致永久性秃发。
1)口服药治疗:
目前还是首选灰黄霉素。成人量为每日0.6~0.8g,儿童15mg/(kg·d),分2~3次饭后口服,也可酌情1次顿服,连续2~4周。对灰黄霉素耐药者可试服伊曲康唑,成人每日100~200mg,饭后1次服,儿童5mg/(kg·d),最小剂量为100mg/d,晚饭后立即口服,连续服用4周;为了不影响其生物利用度而不拆开胶囊,凡用量不足100mg/d者,根据ElewskiBE推荐的给药方案采用间隔交替给药。或者试服特比萘芬,成人每日250mg,儿童剂量按千克体重计算:<20kg者62.5mg/d;20~40kg者125mg/d;>40kg者250mg/d,饭后1次口服,疗程30~90日。
2)人工拔发:
即用拔毛镊子把病发拔除,此法仅适用于损害数目少并且范围小的患者,方法简单。除了将病发全部拔除外,还应将病损边缘的正常头发拔除一部分,然后涂搽外用抗真菌剂。
3)外用药治疗:
先将头发尽量剪短后再搽药。常用药有5%硫黄软膏、全量或半量的复方苯甲酸软膏、2%~3%碘酊、卡氏涂剂、复方雷锁辛涂剂 (间苯二酚)等。每日用药2~3次,晚上睡前用热水洗头,第二天白天再搽药,连续30天。
(2)白癣:
早期损害范围小、数目少的患者可以单纯采用外用药治疗。外用药的使用需水、酊剂与膏剂相配合,即先搽透皮作用较强的水、酊剂,以杀死毛囊部位的真菌,然后再搽作用较持久的膏、霜剂。除此以外,联苯苄唑的溶液、软膏等药物均可试用。对于损害范围较大、数目较多的患者,除了外用药外,尚需同时服用灰黄霉素,服用时间不应少于4周。最好是临床症状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后再持续服药2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由于它们在角质层能维持较长的有效浓度,具有较好的 “后效应作用”,所以服药时间可以相应缩短,但却无法缩短治愈时间。患者每日用热水、肥皂水洗头,每周剪去损害部位的头发,作为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措施。
(3)黑癣:
治疗同白癣和黄癣。
2.足癣
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外用药、口服药或两者联合均可用于足癣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足癣的严重程度、合并的基础疾病和患者的依从性。足癣的治疗,大多数采用外用药即可。根据不同皮肤损害采用不同性质、不同剂型的药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保证用药的次数 (每天的次数和整个疗程的次数)以及用药的连续性,很多患者用药后未能痊愈的重要原因就是治疗半途而废,往往是痒时用药,不痒时则停药。有人曾做过比较观察,520例病人总共1007只患足均采用复方苯甲酸酊外用治疗,药物发给病人,要求每日早晚各用药1次,半个月后进行复查,查菌的阴转率为75.07%,另外51例住院病人97只病足则由医生负责每日早晚搽药,半个月后复查的阴转率为95.9%。可见只要保证用药,大部分足癣在2~4周内是可以治好的。不同类型的足癣治疗亦异。
(1)局部治疗:
根据皮损类型选择不同的剂型。水疱型应选择溶液剂;指 (趾)间型先用粉剂,再用霜剂;鳞屑角化型选择霜剂、软膏剂。有效的治疗药物包括唑类、丙烯胺类、吗啉类、吡咯酮类 (如环吡酮胺)和硫脲类等,一些具有角质剥脱作用的制剂也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如水杨酸等。目前已上市的外用药多属于唑类或丙烯胺类,两者均对足癣有显著疗效。唑类的代表药物有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和联苯苄唑等,疗程一般至少4周。丙烯胺类主要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等,疗程一般要2周。Meta分析结果显示:唑类药物的真菌学治愈率为60%~91%,临床治愈率为64%~95%;丙烯胺类药物的真菌学治愈率为62%~100%,临床治愈率为66%~86%。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药物的疗效和上述的唑类或丙烯胺类近似。单纯外用药治疗费用较低,极少发生系统副作用,起效较快,但有疗程较长、药物易被鞋袜抹去而造成病灶遗漏、患者依从性差、复发率较高等缺点,适用于初发、病灶局限等情况的足癣患者。
(2)系统治疗:
目前常用的系统抗真菌药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的用法为100~200mg/次,2次/天,连用7~14天。特比萘芬的用法为250mg/d,连续7~14天。口服氟康唑治疗足癣也有良好的效果,但在国内临床应用经验相对较少。Cochrane数据库2002年的综述提示,特比萘芬的疗效优于灰黄霉素,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单纯口服药治疗具有疗程较外用治疗短、依从性较高、复发率低、不会造成病灶遗漏等优点,但费用较外用治疗高,起效相对较慢。适用于顽固、泛发,外用治疗依从性差或疗效欠佳,或皮损为角化增厚型,受累面积较大,以及浸渍糜烂型,或并发其他不利于足癣治愈的系统疾患 (如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
(3)联合治疗:
常用的方法是外用和系统药物的联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患者依从性。由于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都各具局限性,外用加口服抗真菌药物的联合治疗在临床上日益受到推崇。国内的一项中重度足癣的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显示,口服特比萘芬250mg/d,同时外用特比萘芬乳膏1周治疗组 (简称 “1+1”联合治疗方案),其疗效和安全性等同于口服特比萘芬250mg/d共2周组,但起效快于后者,而且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外用特比萘芬2周组和联苯苄唑4周组。研究显示:联合治疗方案 (“1+1”)在缩短疗程,减少费用,提高依从性和疗效,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优势。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依从性差者。当足癣合并细菌感染时,应首先抗细菌治疗,局部皮损按湿疹治疗原则处理,细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疗。如病原菌明确为念珠菌感染,应首选唑类药物进行治疗。
(4)支持治疗
1)穿透气性好的鞋,并保持鞋袜的清洁干燥,鞋子可使用短波紫外线等器械清除细菌和致病真菌,以减少复发。
2)避免长期将手足浸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脚掌出汗多时可使用抑汗剂,如6.25%~20%的氯化铝。
3)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子、袜子等。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口服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对中重度足癣的效果与常规疗程的口服抗真菌药物相当,而优于单独外用抗真菌药。
3.手癣
手癣的药物选择、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与足癣基本相同。
由于手足部浅部真菌感染中有相当部分为念珠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感染,并有部分病例是混合感染,而真菌学检查的阳性率又比较低,故对于无培养结果支持的手足部真菌感染,建议治疗时选用对三大类真菌均有效的广谱抗真菌药物。
4.甲真菌病
(1)局部用药:
传统的局部治疗药物包括:10%~30%冰醋酸、10%碘酊、40%尿素软膏、水杨酸制剂、甲基十一烯酸酯等。而目前甲真菌病的局部治疗临床使用较广、疗效较好的有5%阿莫罗芬和8%环吡酮甲涂剂。
1)环吡酮胺:
环吡酮是经美国FDA批准的甲真菌病局部治疗药物,属于羟基吡啶类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都有广泛的抗菌作用。该药对角质有较好的穿透性,故可用来治疗甲真菌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耦合真菌细胞中的三价阳离子(如Fe3+、Al3+),抑制金属依赖酶活性,影响其内毒性代谢产物的降解及能量合成过程,破坏生物代谢功能。一般8%环吡酮甲涂剂每日使用 1次,持续 6~12个月。有Meta分析报道,其真菌学治愈率为46%~85%。
2)阿莫罗芬:
是吗琳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杀菌和抑菌效应,主要抑制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阿莫罗芬甲涂剂每周使用1~2次,持续 6~12个月,临床有效率可达75%~80%。
3)联苯苄唑:
为咪唑类抗真菌药,它具有良好的角质穿透性,故也可用来治疗甲真菌病。德国产的霉克指甲药盒是由1%联苯苄唑和40%尿素软膏配制而成的复方,每日封包指甲1次,连用7~14天 (平均12天),病甲可以完全脱落,然后再外涂1%联苯苄唑(称为两步疗法)每日1次,共40周。
(2)全身系统用药治疗:
单纯局部外用药疗效有限且疗程长,对于持续6个月局部单一疗法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可以选择口服抗真菌药治疗,另外,口服疗法还适用于甲受累个数>2,受累面积>50%,甲母质受累的远端甲下甲真菌病以及近端甲下甲真菌病,感染较深的白色浅表甲真菌病。既往治疗甲真菌病的口服抗真菌药有灰黄霉素、酮康唑,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现已很少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目前具有较好疗效的系统治疗甲真菌病的口服抗真菌药是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氟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并且使用安全,但尚未被批准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
1)特比萘芬:
是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它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阻断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内角鲨烯的堆积,分别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非常低,为0.007~0.062μg/ml,治疗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较伊曲康唑、氟康唑具有明显的优势。FDA推荐的使用剂量及疗程:250mg/ d,持续6周治疗指甲真菌病,持续12周治疗趾甲真菌病。儿童的剂量为:<20kg,62.5mg/d;20~40kg,125mg/d;>40kg,250mg/d。LION研究证明,在长期的真菌学和临床治愈率以及低复发率方面,特比萘芬持续疗法比间歇疗法更具优越性。一个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冲击疗法,伊曲康唑持续疗法的真菌学治愈率分别为 (76±3)%、 (63±7)%、 (59±5)%,临床治愈率分别为 (66±5)%、(70±11)%、(70± 5)%。一些大样本研究证明,特比萘芬250mg/d,3~4个月的疗效优于伊曲康唑400mg/d、3~4个冲击疗法的疗效。特比萘芬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70%,且不受饮食影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应用安全,患者耐受性好,因此在老年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以及HIV感染患者中均已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严重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仅为0.04%,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4.9%)和皮肤反应 (2.3%)。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本药物肝毒性极小,偶有肝酶异常发生,美国FDA已不再要求特比萘芬药品说明书上标注肝功能监测。
2)伊曲康唑冲击疗法:
每月服药1周 (每次200mg,每日2次,连服7天),停药3周为1个疗程。手指甲真菌病服2个疗程 (治疗第1周、第5周服药);脚趾甲真菌病服3个疗程 (治疗第1周、第5周、第9周服药)。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通过作用于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阻断羊毛固醇合成麦角固醇的过程,导致真菌细胞膜缺陷而发挥抗菌作用。伊曲康唑对皮肤癣菌、念珠菌属、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尤其对念珠菌属引起的甲真菌病的疗效优于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给药剂量为200mg/d,持续3个月,或者冲击疗法200mg/次,2次/天,服用1周,停3周。一般指甲真菌病需2个疗程,趾甲真菌病需3个疗程。儿童剂量:冲击疗法5mg/(kg·d),疗程同上。一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冲击疗法与持续给药方法相比,真菌学治愈率和临床治愈率相似,并且冲击疗法总的用药剂量减少,降低了治疗费用。而且根据Meta分析显示,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比持续疗法安全性高。
伊曲康唑具有高度亲脂性,高脂餐可大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故常推荐餐后即刻或餐中服用。伊曲康唑的毒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与其作用于哺乳动物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3A4系统有关。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胃肠道不适症状以及皮肤反应。0.3%~ 0.5%的患者可发生肝酶升高,因此,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4周需注意监测肝功。而美国FDA不良事件报道使用伊曲康唑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关。
3)氟康唑:
是一种三唑类广谱抑真菌药,对念珠菌属和皮肤癣菌都有很好的疗效。氟康唑服用剂量,150mg/d,或者300mg/次,1次/周。治疗指甲真菌病需要6个月,趾甲需要12个月。儿童剂量及疗程:3~6mg/kg,1次/周,指甲需12周,趾甲需26周。氟康唑由于其便捷的给药形式,提高了患者临床依从性。但有研究显示,氟康唑与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对照试验,三者治愈率分别为31%、75%、61%,氟康唑明显低于后两者。Zisova等报道氟康唑每周200mg的剂量取得好的疗效,然而,当致病菌是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时,推荐每周的剂量需高达300~450mg。目前,一般不推荐其为甲真菌病的一线治疗药物。
4)新型口服抗真菌药:
如伏立康唑、雷夫康唑、泊沙康唑可能成为较有潜力的甲真菌病治疗新药物。但尚未批准应用于甲真菌病。
5.体癣
体癣的治疗效果较好,大部分都能取得治愈的效果,治疗主要是局部外涂外用药。根据皮损的部位、大小和疹型特征,可分别选择溶液、酊剂、霜剂、软膏外用,每日2~4次,常用药物有卡氏涂剂、2%~3%克霉唑、1%益康唑、2%咪康唑霜、复方酮康唑霜、1%联苯苄唑霜和1%特比萘芬霜等。泛发性体癣 (皮损范围往往可以超过躯干1/3面积)采用外用药治疗困难时,可选用特比萘芬、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口服抗真菌药。
6.股癣
股癣的治疗只有强调 “精心”二字才能取得最为满意的效果,诊断不明确者不应该随便用药。由于阴股部的皮肤比较薄嫩,阴囊对外用药物的吸收率又高,因此,治疗股癣应选择刺激性小、浓度低的外用药。如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或者盐酸联苯苄唑乳膏等,也可选择卡氏涂剂、克霉唑癣药水或霜剂,脚气灵及半量复方苯甲酸软膏。每日外用2~3次,直到皮疹痊愈为止。痒甚者可以先搽酊剂。局部潮湿多汗者则宜用脚气灵粉或爽身粉。刺激性大的复方水杨酸搽剂、复方土槿皮酊等应避免使用。局部皮肤在短期内避免烫洗,保持干燥以利于治愈。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皮损又较广泛者可以口服灰黄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2~4周。
7.花斑糠疹
本病的病因难以消除,彻底治愈有一定的困难,复发率相当高。皮损面积较小者,以外用抗真菌药物和角质剥脱剂为宜。面积大而且弥漫者,宜选择内服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用下列方法:①2%酮康唑或二硫化硒洗剂全身洗浴,3天1次。②复方雷琐辛外涂。③2%咪康唑霜、1%联苯苄唑酊或霜、50%丙二醇溶液、5%水杨酸酒精等外涂。④酮康唑200mg/次,每天2次,饭后服,每周服1天,连服2~4周。本品可损害肝功能,要注意检查肝功能。⑤伊曲康唑200mg,每天1次,饭后服。连服7天。⑥氟康唑150mg,每日1次,饭后服,连续7天,或每周 1次,每次150mg,共4次。
8.马拉色菌毛囊炎
本病侵犯毛囊,部位较深,外用一般抗真菌药效果较差。含有渗透剂的外用抗真菌药疗效显著。①酮康唑洗剂或二硫化硒洗剂外洗,每天1次。②1%硝酸益康唑霜、2%咪康唑霜、联苯苄唑酊或霜外用。③伊曲康唑200mg,每天1次,饭后口服,每月服1周,服1~2个月。④酮康唑200mg,每天1次,饭后服,28天为1个疗程。本品可损害肝功能,久服要定期检查肝功能。⑤氟康唑50mg,每日1次,饭后服,连服7~14日,或150mg,每周服1次,共4~6次。有文献报道,单独口服酮康唑,治愈率为75%,而仅外用1%硝酸益康唑或2%咪康唑霜者,仅10%治愈。但由于容易损害肝功能,口服酮康唑、氟康唑法现已经较少使用。
9.皮肤念珠菌病
(1)全身疗法:
皮肤弥漫性毛囊丘疹或甲沟念珠菌病,可口服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如患者无肝病则可用酮康唑治疗。酮康唑口服剂量为200mg/次,每天1次,共7~10天。氟康唑150mg/次,每周1次,共3~4次,伊曲康唑200mg/次,每天1次,共7~10天。
(2)局部治疗:
皮肤念珠菌感染中主要表现为单纯红斑丘疹脱屑性损害者则可外用酮康唑、特比萘芬、联苯苄唑、克霉唑及咪康唑霜剂,也可用制霉菌素洗剂或粉剂外敷。鉴于甲沟炎除白念珠菌外还可能有高里或热带念珠菌的感染,且常并发细菌感染,故宜选用兼有抗细菌作用的药物,剂型以液体型为首选,使药物容易渗入甲床,疗程宜长(1~3 个月)。
10.口腔念珠菌病
首选克霉唑含片10mg或者克霉唑溶液,每天5次;制霉菌素混悬液或片剂,每天4次;轻症病人推荐给予克霉唑或制霉菌素局部治疗。无并发症病人,疗程7~14天。中至重度病人推荐给予氟康唑100~200mg/d治疗。难治性病人,推荐给予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或两性霉素B混悬液治疗。口服药物的使用剂量为:伊曲康唑200mg/d;或泊沙康唑400mg,1次/日;或伏立康唑200mg,2次/日;或两性霉素B混悬液口服;静脉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或两性霉素B,其剂量为0.3mg/(kg·d)。
11.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外用制剂或口服氟康唑单剂150mg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每周给予氟康唑150mg口服,并在初步控制复发症状后持续6个月。对于复杂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治疗原则包括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
(1)治疗原则
1)积极去除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诱因。
2)规范化应用抗真菌药物,首次发作或首次就诊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时期。
3)性伴侣无需常规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性伴侣应同时检查,必要时给予治疗。
4)不主张阴道冲洗。
5)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急性期间避免性生活。
6)同时治疗其他性传播疾病。
7)强调治疗的个体化。
8)长期口服抗真菌药物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其他有关毒副作用。
(2)抗真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阴道用药和口服用药两种。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首选阴道用药,下列方案任选一种,具体方案如下:阴道用药,咪康唑栓400mg,每晚一次,共3日;咪康唑栓200mg,每晚一次,共7日;克霉唑栓500mg,单次用药;克霉唑栓100mg,每晚一次,共7日;制霉菌素泡腾片10万U,每晚一次,共14日;制霉菌素片50万U,每晚一次,共14日。也可口服用药:伊曲康唑200mg,2次/日,共1日;氟康唑150mg,顿服,共1次。
2)重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首选口服用药,症状严重者,局部应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唑类霜剂。如伊曲康唑200mg,2次/日,共2日;氟康唑150mg,顿服,3天后重复一次。阴道用药则应在治疗单纯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方案基础上,延长疗程。
3)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早孕期权衡利弊慎用药物。选择对胎儿无害的唑类阴道用药,而不选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具体方案同单纯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4)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治疗原则包括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根据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药物。在强化治疗达到真菌学治愈后,给予巩固治疗至半年。
强化治疗:
口服或局部用药方案任选一种,下述方案仅供参考。口服用药:①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2~3日。②氟康唑150mg,3日后重复1次。阴道用药:①咪康唑栓400mg,每晚一次,共6日。②咪康唑栓200mg,每晚一次,7~14日。③克霉唑栓500mg,3日后重复一次。④克霉唑栓100mg,每晚一次,7~14日。
巩固治疗:
鉴于目前国内外没有成熟方案,下列方案仅供参考。口服用药小剂量、长疗程达6个月。①局部药物咪康唑栓400mg,1次/日,每月3~6日,共6个月。②克霉唑栓500mg,1次/周,共6个月。
(3)随访:
重视治疗后随访,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在治疗结束后7~14天和下次月经后进行随访,两次随访真菌学检查阴性为治愈。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在治疗结束后7~14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 (通常为月经后)各随访一次。
12.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
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通常使用刺激性较小的联苯苄唑乳膏等唑类药膏或者制霉菌素糊,注意保持患处的通风透气。对于顽固或反复复发患者,必要时可以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