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sittacosis;parrot fever
中文别名 :鸟疫
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疫(ornithosis),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 CP)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常寄生于鹦鹉或其他禽类如鸡、鸭、火鸡、鸽或孔雀等血、粪便或组织中,为鸟类和家禽的常见疾病。19世纪时发现人因接触鹦鹉而出现急性发热,此后发现人观赏其他鸟类亦可受染,并曾发生暴发流行,范围波及前苏联、美国、英国、捷克、丹麦等12个国家,当时病原未明确。主要在鹦鹉及其他鸟类中传播,其感染后多无症状。亦可传播给人,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非典型肺炎,临床表现肺部病变较重,但肺部体征少,可反复发作及成慢性,病程较长。目前本病感染发病率不高,一般人群感染率为0.9%,有的为非近期感染。美国统计每年发生鹦鹉热肺炎150例,而肺炎衣原体肺炎为30万例。但在某些有观赏鸟类习惯的国家和地区,10%以上的肺炎可由CP引起。
病原体为CP。
1.此衣原体首先从鹦鹉体内分离出,原体圆形,核质周围原浆区狭窄,包含体不含糖原,碘染色阴性。
2.在许多细胞培养系统中均能良好的生长发育,常用HeLa细胞、猴肾细胞、L细胞及McCoy细胞,亦可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易感动物较多,常用小白鼠接种。
3.与沙眼衣原体有共同属抗原,用补体结合试验不能区分。
4.CP至少有8个血清型,但目前尚未用于临床分型。
5.在外界抵抗力弱,37℃48小时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0.1%甲醛、0.5%石炭酸24小时,乙醚30分钟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但耐低温,-70℃贮存多年仍保持感染性。
本病分布世界各地,亦曾发生暴发流行,但近年来病人数量不多,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每年有20多例。我国某养鸭场亦曾有本病发生及流行,认为是养禽业的一种职业病。
1.传染源
是病鸟和病原携带鸟。目前已发现140多种鸟类可发生感染并可携带病原体,鹦鹉、家禽类如鸡、鸭、火鸡、鸽、雀等,以及野禽类如鸥、白鹭及海燕等,主要传染源是观赏的鹦鹉,尤其是南美、澳大利亚、远东及美国的鹦鹉。多在其排泄物、分泌物及羽毛上携带病原体,鸟类感染后多无症状或轻症,但可排病原体长达数月,少数重症亦可死亡。病人可从痰中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染源,但不是主要传染源,只有重危病人排出大量病原体时才会引起传播。
2.传播途径
主要是呼吸道传播,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亦可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而间接传播。禽类间可经消化道传播,饲料严重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被鸟类咬伤而受染的情况极少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罕见。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机会与禽类接触机会多少有关,饲养鸡、鸭、鸽者及禽类标本制作者易感染本病。隐性感染及轻症病人相当多见,养鸭场工作人员血清可检出高滴度抗体,但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易复发及再感染。
虽然原先命名为鹦鹉热,实际上所有的鸟类,包括家鸟和野鸟均是CP的天然宿主。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家禽加工厂(特别是火鸡加工厂)、饲养鸽子和笼中宠鸟。近几年在美国通过对家禽喂含四环素的饲料和对进口鸟在检疫期用四环素治疗,这种感染率已经降低。这种病原体可存在于鸟排泄物、血、腹腔脏器和羽毛内。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机制大概是由于吸入干的排泄物。吸入粪便气溶胶、粪尘和含病原的动物分泌物也是感染的主要途径。作为感染源的鸟类可无症状或表现拒食、羽毛竖立、精神萎靡和排绿水样便。受感染的鸟类可以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但在感染后仍能排菌数月。易患鹦鹉热的高危人群包括养鸟者、鸟的爱好者及宠物店的工作人员。人类感染常见于长期或密切接触者,但据报道约20%的鹦鹉热患者无鸟类接触史。但是在家禽饲养场发生鹦鹉热流行时,也有仅接触死家禽、切除死禽内脏者发病。已有报道人类发生反复感染者可持续携带病原体达10年之久。
鹦鹉热几乎只是成人的疾病,可能因为小儿接触鸟类或加工厂或在家庭内接触的可能性较少。
病原体吸入呼吸道,经血液循环侵入肝、脾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后,再血行播散至肺和其他器官。肺内病变常开始于肺门区域,血管周围有炎症反应,并向周围扩散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以肺叶或肺段的下垂部位为明显,细支气管及支气管上皮引起脱屑和坏死。早期肺泡内充满中性粒细胞及水肿渗出液,不久即被多核细胞所代替,病变部位可产生实变及少量出血,肺实变有淋巴细胞浸润,可出现支气管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产生胸膜炎症反应。肝脏可出现局部坏死,脾常肿大,心、肾、神经系统以及消化道均可受累产生病变。
有猜测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但尚未证实。
CP多由呼吸道侵入,进入血循环后,主要侵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并在其内增殖。并可侵犯肺部,病变常始于肺门,向周围播散,引起小叶肺炎及间质性肺炎。显微镜检查见肺泡壁及间质有单核、淋巴细胞浸润,肺泡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严重者有肺组织坏死,肺泡渗出液的巨噬细胞胞质内可检出CP包含体或原体。病原体亦可侵犯肝、脾、肾、脑膜、心肌、心内膜及消化道等肺外器官,引起肝局部坏死、脾肿大等相应病变,但病变均较轻。
1.血象和尿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急性期可正常或稍升高。尿检查可有一过性蛋白尿。
2.病原学检查
急性期取血、痰或咽拭子作衣原体分离。
(1)涂片:Giemsa染色,在其上皮细胞内可检出特异性包含体。
(2)组织培养:接种鸡胚卵黄囊,因步骤繁杂而不常用,目前已被细胞培养替代,可接种于HeLa细胞、幼年地鼠肾(baby hamster syrian kidney, BHK)细胞或McCoy细胞,检测特异性包含体。HeLa细胞先用二乙基氨基葡聚糖处理后再接种,或用经5‐碘‐2脱氧尿嘧啶核苷或放线菌酮处理的McCoy细胞,病原体能更快生长繁殖。
(3)动物接种:标本接种于小鼠腹腔、鼻腔、颅内或皮下,数日后可在其肺、肝、脾及脑中检出特异性包含体及原体。
3.血清学检查
为常用的诊断方法。
(1)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IgM及IgG抗体,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阳性率80%~95%。酶免疫法检测阳性率67%~97%。
(2)补体结合或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1∶64或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高时有诊断价值。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各种衣原体的群抗原,多用于鹦鹉热肺炎及性病淋巴肉芽肿的诊断。鹦鹉热病人的抗体多于病程12~14天开始上升,1个月达高峰可维持数月甚至数年,四环素治疗可延缓抗体的产生。军团病、布氏菌病及Q热病人可出现假阳性。
4.肺部X线检查
呈多样性变化,片状、云絮状、结节状或粟粒状阴影,由肺门部向外呈楔形或扇形扩大,小叶病变为主,亦可呈大叶炎症、弥漫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亦可有肺实变。肺部X线检查表现明显,但体征较少亦是本病的特征。
1.病原治疗
同沙眼衣原体,可首选四环素或红霉素,用药24~48小时后,发热及症状均缓解,继续用药7~14天。儿童则用红霉素治疗。亦可用利福平、螺旋霉素或氯霉素等。磺胺多存在耐药性。
2.对症治疗
针对高热及咳嗽等症状,予以解热镇痛及止咳药。全身症状严重者可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养禽场、鸟类贸易市场及运输过程的检疫制度,进口的鸟类尤其对南美、澳大利亚、远东及美国的鹦鹉,应严格检查及加强海关检疫。
2.发生感染的场所进行严格消毒、检疫和监督。
3.家禽饲料中定期加入四环素,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