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

概述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简称沙门菌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近年来伤寒与副伤寒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而一些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则有上升趋势。其中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尤为明显。自1979年青海儿童医院报道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以来,由西到北,由北到南,国内已有许多医院报道院内发生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暴发流行。多侵犯2岁以内多病体弱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该病特点是病情重,合并症多,病死率高,有时被迫不得不关闭病房,成为当前儿科及产科婴儿室众所关注的问题。

病原学

1885年Salmon和Smith首次发现猪霍乱沙门菌,从此揭开了研究沙门菌的序幕。沙门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无荚膜,多数细菌有鞭毛和菌毛,有动力。喜湿耐寒不耐热。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生存数年,在水中可存活数月,粪便中生存4个月,灰尘中生存10个月,在低温下虽不繁殖,但仍保持活力。抗原结构:按菌体“O”抗原可分为 A、B、C、D等50个群;按鞭毛“H”抗原分型,现已有2 000多个血清型或变种,其中与人关系密切者约有50个菌型。最常见者分属 B、C、D、E 4群中的20来个菌型,如B群中的鼠伤寒沙门菌(Salmonlla typhimurium)、德比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C群中的猪霍乱沙门菌、婴儿沙门菌、波茨坦沙门菌、汤卜逊沙门菌、曼哈顿沙门菌;D群中的肠炎沙门菌;E群中的鸭沙门菌、火鸡沙门菌、伦敦沙门菌等。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为患者、带菌者及受感染的家禽(鸡、鸭、鹅等)、家畜(猪、羊、牛、狗、猫、兔等)、鼠类、鸟类、爬虫类和鱼类都可为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带菌率1%~40%。病原菌寄生在它们的肠道内,经粪便排出。

2.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通过被患儿粪便污染的食物、餐具、医疗器械、家具、玩具、家属和工作人员的手可扩大传播,在医院内造成交叉感染。2004年7月,由于消毒隔离不严格,西安市某医院新生儿病房发生医源性感染性腹泻暴发,累计腹泻28例,重症患儿出现全身衰竭。经粪便培养鉴定,检出鼠伤寒沙门菌19株,阳性率 67.99%。

(2)空气传播

监测病房的空气,有时在空气样品中可培养出鼠伤寒沙门菌故有造成空气传播的可能。

(3)食物传播

由于鼠伤寒沙门菌对外界抵抗力强,且有多种动物为贮存宿主,其粪便可污染环境、食物。造成食物传播,由此可引起暴发流行。曾在瑞典发生过多起鼠伤寒沙门菌病,调查原因是吃了秘鲁产的添加鱼粉饲料(被污的)饲养动物的肉所引起。2007年6月30日齐齐哈尔市某饭店举行婚宴,就餐人数267人,餐后99人出现腹泻伴不同程度发热、呕吐、腹痛,后查出系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烧鸡所致。

(4)水源传播

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了水源可引起流行。

3.人群易感性

3岁以内婴幼儿易感,2岁以内占82.3%。高龄人也易感。

4.季节分布

我国高峰为5~7月,日本为7~9月,美国为8~10月。

5.耐药性监测

沙门菌特别是鼠伤寒,常带有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因子,实验证明可经大肠埃希菌传递耐药性;此外,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已经发现沙门菌产生超广谱的ESBLs及AMPC酶。随着抗生素的大量、过度使用,对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和/或超广谱头孢菌素耐药的沙门菌在世界不同地区出现,如美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等地都有报道。我国多数实验室报道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及复方磺胺甲𫫇唑耐药率分别为66%~94%、84%~100%和69%~98.8%(表1)。对喹诺酮类药也有少数耐药报道。但对三代头孢菌素尚维持较高的敏感率。

表1 不同地区鼠伤寒沙门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株/%

发病机制

沙门菌经口进入人体,发病与否与摄入的菌量、个体易感性和血清型别有关。一般发病平均摄入菌量必须在106~107个以上。婴儿及老人菌量少也可发病,新生儿数个至数十个菌即可发病。胃切除和胃酸缺乏者容易发病。

沙门菌属侵袭型细菌,该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回肠末端、盲肠及结肠内繁殖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产生黏液脓血便。沙门菌也可产生肠毒素,直接激活肠上皮细胞膜的腺苷环化酶,又可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促进了环磷酸腺苷(cAMP)增加,引起肠分泌功能增强而致水样便腹泻。所以鼠伤寒沙门菌病粪便多样化为其特征。病初为水样便,继而黏液脓血便,继而血水样便。由于肠黏膜局部坏死病菌可从破坏了的肠黏膜和淋巴屏障而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各型沙门菌的致病力差别明显,如鸭沙门菌常引起无症状感染,猪霍乱沙门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移性病灶,鼠伤寒沙门菌常致痢疾样表现,肠炎沙门菌常引起胃肠炎。

机体防御力对发病具有重要作用,胃酸减少,肠蠕动变慢,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增加沙门菌的感染机会。免疫功能低下的新生儿和患有慢性病或重病的衰弱者及老人易发病。应用激素后免疫受抑制易发生沙门菌感染,且病死率增加。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增加沙门菌感染的机会,其原因可能是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菌群紊乱,使沙门菌易于生长。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在1万~2万之间,败血症型较高,大于3万且可见中毒颗粒。确诊要依据细菌培养(bacterial culture)。

鼠伤寒沙门菌培养必须要用增菌法,对粪便、脓液、脑脊液及环境中物品用盐水棉拭子涂抹的标本放在硒酸钠增菌液37℃孵箱增菌18小时,然后接种于SS培养基。

血培养最好取血5~10ml,不加抗凝剂,直接放入葡萄糖肉汤或葡萄糖肉汤加胆盐培养剂培养,培养温度以42~43℃为适宜。

快速诊断:采用菌体免疫膨胀试验。细菌在抗血清与杆菌肽的联合作用下用1%酸性亚甲蓝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菌体明显膨胀。以此建立快速诊断,相关性符合率达75%。

血清抗体测定: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增长或单份≥1∶80有诊断意义。

治疗

1.支持疗法

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液体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病重者输入血浆或新鲜血。病程迁延者可应用静脉高营养。

2.腹胀

给予胃肠减压(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肛管排气。可应用酚妥拉明,每次0.5mg/kg,2~4小时一次,加于小壶静脉滴注。

3.DIC

病重者常合并DIC,应及时使用654-2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减少血液黏滞度,每次10 ml/kg。肝素1 mg/kg,4~8小时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发生纤溶亢进则加用6-氨基己酸或对羧基苄胺。

4.合并休克或脑水肿者

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

5.小婴儿及免疫功能不全者

应及时发现败血症及局部感染并予以治疗。应特别强调母乳喂养,切忌滥用抗生素。

6.抗生素

有学者认为轻症胃肠型病例最好不用抗生素,靠其自身免疫力来控制感染。因为鼠伤寒菌对常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𫫇唑、氨苄西林及一、二代头孢菌素,均多数耐药。有学者报道:70株鼠伤寒沙门菌中,2株对所有抗生素敏感,64株对3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见表1)。应用不敏感抗菌药非但不能控制感染反使肠道菌群紊乱,延长排菌时间。对重症及败血症患儿,沙门菌特别是鼠伤寒多重耐药者及小婴儿、免疫缺陷者,特别是肠外感染,治疗比较困难,如脑膜炎病死率高达43%~87.5%,可使用抗生素。目前认为喹诺酮类药物及三代头孢菌素对沙门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有实验表明:环丙沙星对沙门菌的MIC<0.03mg/L。脑脊液中也可达有效浓度。故目前认为首选药物是喹诺酮类药,如诺氟沙星每天10~15mg/kg,如抗药则改用环丙沙星每天10~15mg/kg,口服或静脉滴注。对于重症败血症及肠道外感染如脑膜炎等,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即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等,每天75~100mg/kg,静脉滴注;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考虑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meropenem)每8小时10~20 mg/kg静脉滴注,对脑膜炎患儿,按每8小时40mg/kg给药。对体弱儿和肠道外感染均应适当延长疗程,不短于2周。对骨髓炎、脓胸、关节炎、蜂窝织炎等,除抗菌药外,应同时行外科引流治疗。

出院标准:①一般情况恢复正常。②每日大便<4次,性质正常。③大便培养2次阴性。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措施

鼠伤寒是目前胃肠道传染病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必须采取严密的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

1.首先要有疫情观念,保持高度警惕性。

2.对疑似病例立即采取严密隔离,隔离室内医护人员最好有专人负责。穿隔离衣、鞋,检查完一个患者之后用流动水洗手,或用2‰过氧乙酸或“84”液洗手。非隔离室人员进出必须遵守消毒隔离规则。所有用过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拿出。教育卫生员拖把、抹布要单用单消毒。

3.一般儿科病房发现鼠伤寒病例后,最好暂停收容3岁以下婴儿,全部病室做终末消毒。室内墙壁、地面用“84”液或2‰过氧乙酸液喷雾。用乳酸或过氧乙酸烟熏消毒。病室内一切设备如床架、窗台、桌椅、水龙头、暖气、听诊器每天用2‰过氧乙酸擦拭。每月彻底大扫除一次。

4.尿布用漂白粉或2‰过氧乙酸浸泡后再常规消毒。床垫、被服应用环氯乙烷烟熏消毒或2‰过氧乙酸喷雾后日晒消毒。用过的奶具、饭碗用2‰过氧乙酸浸泡后再常规消毒。

5.取消陪住,以免传染扩散。必须喂母乳者,母亲应穿隔离衣,执行隔离规则。

6.带菌者的发现与处理。产妇入院前有腹泻者,应查粪便除外鼠伤寒。病房工作人员应定期做大便培养,发现带菌者及时调离婴儿病房,经治疗大便转阴后再回婴儿病房工作。

作者
徐樨巍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下一篇:急性及慢性细菌性痢疾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