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A族链球菌感染
A族链球菌感染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group A Streptococci

中文别名 :化脓性链球菌

英文缩写
GAS
英文别名
Streptococcus pyogenes
概述

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i,GAS),又称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儿童细菌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主要引起咽炎、扁桃腺炎、猩红热及脓疱疮等皮肤软组织感染,偶可引起阴道炎、肛周蜂窝织炎、肺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肌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坏死性筋膜炎、脑膜炎、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为革兰阳性球菌,直径0.6~1μm,排列呈不同长度的链状,无鞭毛、无芽胞,对高温及药剂消毒均很敏感。细菌毒力和其所产生的毒素、酶相关。

1.细菌成分

(1)荚膜

细菌在组织、血液或培养基中早期可产生透明质酸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但作用较弱。

(2)细菌壁

具有①多种蛋白抗原成分(M、T、S及R),其中以M抗原最重要,近年来运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检测编码M蛋白的emm基因,可将A族链球菌分为180余种基因型,有助于链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研制,美国Hu研制的以emm分型为基础设计的26价结合疫苗已用于临床二期实验;M蛋白是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它既可使细菌能黏附在黏膜上皮细胞上,又具有抗吞噬的作用。M蛋白作为抗原决定簇,可使机体产生各种不同血清型的特异性免疫抗体,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可与机体产生交叉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②脂壁酸(lipoteichoic acid):也是一种毒力因子,可通过与上皮细胞表面的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结合,促使细菌定居;③多糖抗原:与心内膜糖蛋白有交叉免疫反应,是引起风湿病的重要因素。

2.细菌所产毒素和酶

在人体组织中所繁殖的链球菌已知可产生20余种细胞外抗原,其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有: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otoxins,SPE),即过去所称的红疹毒素,可引起患者发热及猩红热样皮疹,致热外毒素A、B和C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患儿再次GAS感染时不再出现猩红热样皮疹,但仍可引起其他类型的GAS感染症状;致热外毒素A、B和C与一些新发现的外毒素被认为与侵袭性链球菌感染(如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有关,有研究表示高水平表达致热外毒素A或C的emm型与严重疾病有关。②溶血素O及S:可溶解红细胞并损伤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心肌组织。溶血素S是引起血培养皿菌落周围溶血环的成分。O溶血素具抗原性,85%~90%的A族链球菌感染者,在感染后2~3周血清中可查到抗溶血素O抗体(简称抗链O)。③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又名溶纤维蛋白酶(fibrinolysin),可防止血浆凝固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有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④脱氧核糖核酸酶(DNAases):又称链道酶(streptodornase,SD),它可水解脓液中的DNA,使脓液变稀薄,有助病菌扩散。由于SD和上述SK能致敏T细胞,故常用SK-SD制剂进行皮肤试验,测定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⑤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又称扩散因子,可溶解细胞间透明质酸,使细菌易在组织中扩散,例如形成蜂窝组织炎及丹毒。⑥蛋白酶:可破坏组织,引起坏死。⑦C5a肽酶,是GAS分泌的一种水解酶,可与细菌细胞壁锚定,它可以分解补体衍生的化学吸附素C5a并抑制吞噬细胞的趋化作用。

流行病学

由于卫生及生活条件改善,尤其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本病在国内流行已不如以前那么猖獗,且病情也明显减轻,尤其猩红热,加上患者多能获得早期治疗,风湿热及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发病也已明显减少。但80年代中期以后,北美、欧洲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常表现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可危及生命,原因不明,可能与细菌毒力增强有关。2011年香港猩红热(scarlet fever)暴发流行,引起此次的流行菌株主要为多重耐药的emm12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一个46.4kb的前噬菌体ΦHKU.Vir,其编码超抗原SSA、SpeC和DNase Spd1。同年emm12型导致了上海猩红热暴发。

本病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3岁以下儿童少见。咽、扁桃腺炎,猩红热多在冬春季流行,皮肤感染易发生于炎热季节。

1.传染源

急性期患儿(尤其未经治疗者)是主要传染源,经24小时合适治疗后的患儿和长期咽部携带者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2.传染途径

主要通过鼻咽部分泌物飞沫传播或直接密切接触传染,也可通过病菌污染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间接经口传播。皮肤损伤,如烫伤、抓伤,可成为病菌入侵的门户,感染后所引起的猩红热称为外科性猩红热。脓疱疹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引起皮肤-皮肤间传播。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感染后机体可获得血清型特异性抗菌免疫力及特异性抗毒素,如再次感染同型链球菌,可不再患病,再次感染产生同型致热毒素的链球菌后,可不引起猩红热样皮疹。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动免疫。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核左移。猩红热恢复期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细菌培养及抗原检测 咽扁桃体或伤口等处分泌物或渗出物培养可分离到A族链球菌。由于10%~20%正常学龄儿童咽部也可带有此菌,因此阳性培养结果需结合临床考虑。近年采用快速A族链球菌抗原检测(RADT),敏感性可达60%~95%,特异性在95%以上,据观察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有1/5抗原检测阴性,因此抗原检测尚不能完全取代细菌培养。

3.链球菌毒素、酶的抗体测定 ①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ASO),急性链球菌(咽部)感染后2~3周其滴度升高,由于正常儿童较成人水平高,故恢复期抗体较急性期抗体滴度升高2倍或2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风湿热患者ASO可显著增高。链球菌脓皮病患者ASO滴度仅轻度升高或不升高。链球菌后肾炎ASO升高变异较大;但C及G组链球菌感染后也可产生ASO,故应结合临床考虑。②链球菌脓皮病感染后6~8周及急性肾小球肾炎,抗DNAase可显著增高,有些咽部感染也可增高。③抗透明质酸酶(AH),链球菌咽炎及脓皮病感染后均可增高,但不如ASO增高那么稳定。④2分钟玻片法测多种抗体,包括抗链O、抗DNAase、抗透明质酸酶、抗链激酶等,敏感性较测定ASO高,常提示A族链球菌近期感染。

4.尿常规检查 链球菌感染急性期或恢复早期,尿中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镜下血尿,这与感染2周后出现的急性肾炎不同。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治疗目的是控制感染、消除症状,预防合并症及减少传播。迄今A族链球菌对青霉素(penicillin)仍都敏感,故青霉素为首选药物,青霉素V钾片,250mg/次,每日3次,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疗程一般主张10天,但患儿多难以坚持,国内近年多采用5~7天的疗程,无论在消除症状、预防合并症及减少带菌均取得较好疗效。如不能完成口服疗程,可采用青霉素G,剂量为每日2万~4万U/kg,分2次肌内注射。有人认为单剂长效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 penecillin)60万~120万U肌内注射,或普鲁卡因青霉素60万U,每日1次肌内注射也有效,但目前临床很少应用。有研究提示,阿莫西林,50mg/kg(最大量不超过1000mg)10天疗程对治疗GAS咽喉炎有效。

第1、2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氨苄(cefalexin,先锋Ⅳ)25~50mg/(kg·d)分4次,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30~40mg/(kg·d)分2次,头孢克洛(cefaclor)20mg/(kg·d)分3次,及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0125~025g/次,每日2次(适用于5岁以上儿童)等口服也有较好疗效,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例。对青霉素过敏者一般认为可用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治疗,但2010年沈叙庄等人报道我国部分地区GAS对克林霉素和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96.9%和94.0%以上。四环素及磺胺药大多耐药,不宜用于治疗本病。

A族链球菌咽部感染完成上述抗生素疗程停药后,咽部带菌率一般为10%~20%,虽此时已无临床症状,仍需定期复查咽培养,部分病例在第2周带菌可自然阴转,阳性者可延长青霉素疗程,或改用其他药物。

侵袭性A族链球菌感染,尤其合并TSS及坏死性筋膜炎者,应加大青霉素用量,一般可用10万~20万U/(kg·d)分4~6次静脉滴注,疗程需根据病情。由于侵袭性链球菌生长缓慢,在深部组织中菌量高,有时青霉素清除效果不够满意,主张加用克林霉素,25~40mg/(kg·d)分3次静脉注射,后者更具有抑制细菌合成毒力M蛋白的作用。重症患者需严密监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给静脉丙种球蛋白。有坏死组织及脓肿的病例需行外科切除或引流。

A族链球菌脓疱病局部抗菌油膏治疗,如mupirocin软膏(商品名“百多邦软膏”),有人认为与全身治疗有同样效果,但为了不发生链球菌后肾炎,加用短疗程全身抗菌治疗较为稳妥。

预防

早期、足疗程治疗A族链球菌感染,可有效地预防风湿热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猩红热及咽、扁桃腺炎患儿应隔离6天,至咽培养阴转。对密切接触患者的易感儿需检疫1周,对体弱者可用药物预防,如注射长效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流行期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皮肤卫生,以防皮肤感染。

作者
沈叙庄
来源
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下一篇:B族链球菌感染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