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aemophilus influenzae meningitis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haemophilus influenzae meningitis)比较多见,其发病数仅次于流脑及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北京儿童医院近期资料表明,占化脓性脑膜炎的28.9%,甚至高于肺炎链球菌脑膜炎(14.1%)。病死率3%~15%,有高达50%者。
流感嗜血杆菌简称流感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 1~1.5μm,宽0.3~0.4μm,顶端圆,在患儿脑脊液中呈球杆状或双球状,有时呈短链状排列,属需氧菌。这种细菌由于氧化还原酶系统不完善,在生长时需要“X”和“V”两种生长辅助因子。“X”因子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可耐高热。“V”因子存在于血清中,耐热性较差。在血液中“V”因子处于被抑制状态,加热75~100℃,5~10分钟,抑制物被破坏后始被释放,故分离细菌用巧克力培养基最好。流感杆菌与金葡菌在同一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由于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并弥散到培养基里,可促进流感杆菌生长。在此混合接种的培养基上,能见到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杆菌菌落稍大,距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流感杆菌菌落越小,称为“卫星现象”(satellitism)。这一特点有助对此菌的鉴定。
根据流感杆菌荚膜所含多糖类抗原不同,将其分为a~f六型。常致脑膜炎的菌型约90%为毒力较强的b型,已证实其抗原为多核糖磷酸(poly-ribose phosph-ate,PRP)。无荚膜不能分型者(non-typable)一般是非致病菌,在鼻咽部经常存在。细菌内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不产生外毒素。
流感杆菌多先侵入鼻咽部,引起败血症,再发生脑膜炎。绝大多数患儿恢复期血清中抗体含量甚微,但却少有再患流感杆菌脑膜炎者,其理由至今尚未阐明。有人认为,荚膜抗原的抗体对免疫起主要作用。绝大多数人鼻咽部感染症状虽不明显,却因此产生了免疫力。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特异抗体,可获得保护,故本病患儿多为3个月~3岁的婴幼儿。
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夏季极少。一家同时有两个小儿患病者,文献中屡有报告,并谓可占3%,可见其有一定传染性。
头孢三嗪(ceferiaxone)作为首选用药,100mg/(kg·d),分1~2次静脉注射。疗程10~12天。此药半衰期长,毒性极低,杀菌力强,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耐药Hib有效。其副作用为部分患者易出现腹泻,但一般不需停药,少数患者出现腹痛,B超检查可显示可逆性胆道结石症。也可用头孢氨噻肟(cefotaxime)200mg/(kg·d)分1~2次静点。氨苄西林(ampicillin)毒性小,能透过发炎的脑膜,在国外曾一度取代氯霉素,成为治疗本病及原因不明化脓性脑膜炎的首选药。但自1974年报告用氨苄西林治疗本病失败,同时证明耐药菌株逐渐增多,达5%~10%以上。在我国耐药菌株报道不多,可能与培养阳性率过低,未能进一步观察有关。氨苄西林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剂量为 200~300mg/(kg·d),分4~6次静脉滴注。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易于透过血脑屏障,且耐药菌株较少,仍可治疗本病。剂量75~100mg/(kg·d),分4次给药。最初可静脉点滴,尽快改为口服。口服氯霉素吸收良好,与静脉给药同样可达相同血药浓度。一般口服90分钟,静脉注射30分钟达峰值15~25μg/ml,维持血浓度5~10μg/ml,即达治疗水平。中毒剂量>25μg/ml。利福平、抗惊厥药物均影响氯霉素效果。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严重副作用。故使用氯霉素期间,应每日或隔日检查末梢血象,一旦出现颗粒白细胞减少,要立即停药,同时输新鲜血,并注意保护患儿避免感染。
经正确治疗大部分患儿第5天退热。一般治疗26~36小时可见疗效,如体温下降、症状好转、WBC恢复正常。48小时仍不见好转,则应复查脑脊液。若细菌培养仍为阳性,考虑耐药,必须更换抗生素。若怀疑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可试用TMP 20mg/(kg· d)与SMZ 100mg/(kg·d),分4次口服。无合并症时国外多主张疗程10~12天,但停用抗生素时,脑脊液常有异常,如蛋白、淋巴细胞增高,糖减少。有报告30%患儿多核细胞增高。多糖抗原可存在数周之久。我们的经验治疗3周脑脊液多可正常。有报告停药48~96小时复发者,但很少见。
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早期、足量和短程应用可抗炎、减轻脑水肿,可抑制TNF-α和IL-β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其结果是减少耳聋,降低病死率。可用地塞米松0.4~0.6mg/(kg· d)连用4日。其他合并症处理详见概述。在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儿童,地塞米松0.4~0.6mg/(kg·d)静滴,分2~4次,连续3~5天,可使颅内压降低,降低耳聋的发生率。
由于流感杆菌有引起继发病例的可能,且化脓性脑膜炎又是一严重感染,故有人主张对患儿家庭或托幼机构中6岁以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投药。利福平20mg/(kg·d),分2次口服,每次剂量不超过60mg,连用4日,可有预防效果。
国外已有b型菌苗问世用于2~60个月的幼儿,认为安全可靠。抗Hib脂多糖包膜——磷酸多核糖体(PRP)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PRP的免疫性较差,与蛋白结合的PRP疫苗免疫性较强,可使2个月以上小儿产生保护性抗体,目前已有4种与蛋白结合的PRP疫苗。1987年美国开始对18个月以上儿童接种结合菌苗。1990年开始对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我国初种年龄为7~11个月,用0.5ml菌苗臀部肌内注射,间隔2个月后加强注射一次。接种Hib结合菌苗的副作用很少,25%接种者有一过性局部轻微疼痛,注射部位红肿,在24小时内消失。